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只能走自己的路

更新时间:2007-06-26 00:00:00

     中国的信用建设基于中国古老的信用文明与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转轨经济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的信用建设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我们应当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信用建设的规律,寻找信用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中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环境中,政府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定位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定位转变,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职能都在发生调整。调整的导向都是市场和社会的需要,都是为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信用问题成为社会性问题,信用管理当然成为国家各职能部委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只是各个职能部门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信用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拥有信用信息,从这个角度 说,目前各职能委办着手建立为自己管理服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应该的,无所谓重复建设,因为信用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突出的数据化、电子化、系统化,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以加强信用管理为契机,可以提高政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由社会现实意义的。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道德文化的建设与信用交易活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照搬哪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模式所能解决的。我国已走向市场经济,社会各界与各经济利益主体正逐渐走向成熟,社会信用关系与其带来的利益正在调整与平衡,新的信用文化正在形成。所以,这时需要的是个一个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没,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两个领域。

    纵观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史,我国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在当时历史潮流决定下、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由政府积极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最容易成功、最不浪费社会资源的、最集合大众利益的改革模式被大家认可。

    任何经济体制和制度的选择都要顺应社会需求,符合所在国家的具体国情。因此,征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征信数据库公营、私营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应上升到与国家经济模式和状态相适应层面上。因此,仅仅要求某部门信用信息开放,而没有考虑我国的宏观大环境,那就等于管仲窥象。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模式,应该是由我国现阶段客观的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发展状态所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决定了中国的信用建设只能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不仅仅只是针对一个问题、一个领域、一个系统、一种模式。而是面对全社会、面对政治、经济、管理等系列问题,是市场经济下的新时期综合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既应包括银行业,也应包括商业;既为市场服务,也为政府服务;既涵盖征信,也涵盖诚信评价;既涉及信用交易,也涉及市场秩序。各个体系之间应该相得益彰,构成和谐的社会信用综合管理体系。

作者:吴晶妹

来源:中国建设信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