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研究 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的两面性

更新时间:2019-10-14 09:50:36

源点注:本文选自《征信》杂志第240期,作者为叶泽樱、耿得科。

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的两面性

叶泽樱,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

耿得科,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金融征信及信用评级

摘要:征信是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论层面,基于安全边界说推理,征信影响经济波动有其基本逻辑。事实层面,国际征信机构建立的事实,说明了征信对抑制经济下行的重要作用;但参照美国房地美的信贷及评分数据,则论证了征信未能抑制甚至助推经济上行泡沫。征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取决于信贷机构对征信的运用,充分借助征信手段加强经济调控,有助于减小经济波动。

关键词:征信;经济波动;两面性;经济调控;信贷机构

征信与信用评级一样,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征信被广泛应用于信贷市场、就业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商业赊销、国际贸易、医疗服务、共享经济等场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交易效率。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应用,征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征信建设,征信体系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77月,我国央行备案的征信机构有134家。征信对经济金融发展有重要的积极性影响是当前我国政研企学界的共识。但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上述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也蕴含着潜在风险。

本质而言,由于经济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各界侧重关注的是征信抑制经济下行的积极作用,也即征信的反危机性。但对于经济上行阶段,征信无助于抑制甚至会助推经济上行泡沫的消极影响,较少涉及或者缺乏认识。

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的直接依据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房地美等机构的表现。该次贷危机的发生与房地美等机构的贷款风险评判“失误”密切相关,而危机之前,房地美一直在运用世界领先的征信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和信贷发放。这种认识蕴含的潜在风险在于:监管及市场主体过于高估征信的风险防范作用。一旦经济进入新周期,步入上行阶段,则会因过于“信赖”征信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如房地美、房利美,加剧经济泡沫的扩大,诱发更大的危机。

因此,全面研究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的两面性,对于制定科学的征信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平抑经济波动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参考价值。

一、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两面性的理论分析:基于安全边界说推理

Kregel 关于金融风险成因的安全边界说推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初步分析框架。简言之,安全边界就是银行和借款人约定的借贷利率。银行家是理性的,既不会过度乐观,也不会非理性冲动。但银行家掌握的信息主要是以往及当前竞争对手和市场总体的信息。

而且对于市场总体的判断,银行家与其他市场主体并无本质差别;对于市场未来的判断,银行家与其他人并无差别。所以,银行放贷遵循如下规则:以借款人的征信记录而非对未来行为的预测作为放贷依据。在经济上行阶段,银行侧重贷款发放,即扩大信贷市场规模,但对于如何收回贷款较不重视。借款人的征信历史就是银行放贷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银行认为借款人未来的行为是其过往的重复,这必然会弱化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原因如下:

一是经济上行阶段,随着市场扩张和收入增加,有着良好征信记录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会不断强化银行关于借款者有较低信用风险的假设。征信历史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被不断提高。放贷中,银行先是作出如下假设P:借款人可以按时偿还本息,即借款人无信用风险。然后假设p|h:在借款人征信历史信息h的条件下,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判断。在信用扩张阶段,借款人征信历史h均表现良好,因此,假设P不断得以强化。

二是银行对信贷项目风险判断取决于其他银行的信贷决策。银行对于贷款项目并无信息优势,因此,银行对信贷项目风险的判断主要参考其他银行,如果别的银行对此项目放贷,则该银行也同样放贷。另外,经济上行阶段,银行以扩大信贷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即使对个别项目的风险有所怀疑,也不会拒绝该项目的贷款。

三是经济上行阶段的借款人过于乐观。经济上行阶段,借款人总能实现预期收入,进而高估自身的评判能力,误信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

其结果是,借款合同约定的安全边界逐渐降低,直至低于极值。此时,市场主体预期的轻微逆转都会引发社会债务紧缩,继而诱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也即在经济上行阶段,征信并不能客观揭示项目风险,无助于确定合理的安全边界,来抑制虚假繁荣的膨胀。

但即便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不同银行的表现仍然不同。个别银行化解了危机的影响,业绩良好。对此,Kregel认为是个别银行预测到意外事情发生,保持了较为合理的安全边界。本文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不同银行所掌握的征信记录丰富程度不同、对征信记录的分析深度不同,进而影响了各自安全边界的确定。掌握的征信记录越丰富且对征信记录分析越深入的银行,对风险的评判就越准确,其安全边界的确定也更合理。当前,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风控上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丰富的信用记录、深入的数据挖掘对预测借款人未来行为的重要性。

因此,危机之后银行会加大信用信息收集力度,完善征信记录,拓展征信记录的分析深度,增强对借款人未来行为的预测能力,确定合理的安全边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因缺乏征信记录而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从反面说明加强征信建设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而推动经济上行。综上,征信对经济波动具有单向逆周期与单向顺周期并存的两面性影响(见表1、图1)。

                                     

 

                                            

 

二、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两面性的事实分析

(一)征信抑制经济下行的事实分析

限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很难量化研究征信对于经济下行的抑制程度。但国际征信机构的历史沿革和部分案例,足以说明征信在抑制经济下行、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从1830年,英国伦敦建立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开始,国际主要征信机构(无论私营征信机构还是公共征信机构)的建立都是基于经济金融危机背景。征信机构作为反危机的手段出现在市场中介机构体系中,成为微观授信主体和金融监管部门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1.私营征信是市场主体应对经济下行的重要手段

183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伦敦成立,这是应对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也即首次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重要市场反应。19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出口增加,推动生产和投资急剧扩大,旺盛的投资需求进一步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

18211825年间,英格兰银行对私人贷款迅速下降,银根收紧,最终导致1825年下半年的物价暴跌、生产严重过剩、大量银行和商家破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34年。

为扩大销售,抵御经济危机的影响,掌握受信主体信息、加强风险控制成为商业主体的迫切需求。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伦敦出现。1840年,美国第一家征信结构的出现是应对1837年美国第一次大萧条的重要市场反应。183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引发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大萧条,债务违约、商业破产剧增。美国丝绸商人斯塔凡注重客户信息积累与分析,成功抵御了经济萧条的影响,经营业绩良好。经济危机中彼此经营效益的反差,促使斯塔凡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第二家征信机构。

中国第一家现代征信机构建立的直接原因是1928年天津协和贸易公司金融诈骗引发的中国金融业震荡。1918年成立的天津协和贸易公司,利用假栈单多次向多家银行骗取借款,而各银行之间缺乏信息共享,难以准确衡量天津协和贸易公司的信贷风险。1928年秋天津协和贸易公司破产,受其影响,10家银行(钱庄)倒闭,17家中外商业银行被骗受损,直接贷款损失660多万元,对当时中国金融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银行业总结认为,缺乏信用调查和银行间的客户信息共享是导致此次金融事件的重要原因。以章乃器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人士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现代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18301992年国际主要私营征信机构建立的背景如表2所示。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私营征信机构发展缓慢、数量较少,共计15家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私营征信机构数量分别在1989年、1997年之后两次剧增。

其原因在于:1989年后,东欧国家推行激进改革,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高涨,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甚至超过100%,企业倒闭,商业萧条。1997年始于泰铢贬值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东北亚及俄罗斯、东欧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货币贬值、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社会信用机制严重受损。为应对危机,一批私营征信机构在东欧、亚洲国家建立。

1978年至今,中国征信机构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征信对经济下行的抑制功能。1978年后的中国第一家私营征信机构建立于1992年,截至2013年,我国私营征信机构有50多家。之后我国征信机构数量迅猛增加,截至20177月我国央行备案征信机构达134家。20142017年这4年间成立的征信机构高于过去21年(19922013年)的数量。究其原因,2012年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信用体系紊乱,需要借助征信应对经济下行。尤其在以P2P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市场中,征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公共征信是政府调控市场、应对经济下行的重要手段

1934年德国建立世界第一家公共征信机构至今,国际公共征信机构的建立与私营征信机构一样,都以经济下行为背景,以反经济危机为目的。如德国,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1933年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金本位制崩溃,德国银行广泛发行银行券,再加上政治形势的影响,德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杠杆调控经济,治理通货膨胀,1934年德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公共征信机构。同样,很多国家公共征信机构的建立与此类似,不再赘述(见表3)。

                                              

             

虽然总体上征信抑制经济下行的量化证据较少,但是从个别案例中仍可窥探征信对经济下行的抑制作用。如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白银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上海工商业和银行业日渐凋敝。中国征信所相继在调查中了解到上海老字号邵万生商号在经营中出现亏空、美丰银行投资房地产失败、邬文记洋行投机失败等重要情况,并在多家银行有透支,征信所及时将这一情况向会员银行通报,各相关银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了损失。

20世纪80年代,智利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智利央行从1989年开始建立DICOM公共征信系统,在此后的10年里,公共征信系统推动了智利消费40%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智利经济复苏。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下行,征信有力地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下行。2011年征信推进总消费2274亿元,推进投资1626亿元;2012年,这组数据分别是2898亿元、2987亿元,推动2012GDP增加1985亿元,GDP增长率0.33个百分点。也即如果没有征信的推动作用,2012年的GDP增速只有7.47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如果没有征信,我国很可能在2014年甚至更早,而不是2015年跌破7%的增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征信无助于抑制甚至助推经济上行泡沫的事实分析

美国的征信建设起步较早,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二战后,美国的征信技术更加发达,征信体系更加完备,征信市场更加成熟,征信机构与信用评分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与征信密切相关。以房地美为代表的信贷机构运用世界先进的征信技术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但一定程度上,次贷危机的发生源于房地美等机构的授信失误。

2008年之前,征信并没有起到抑制经济泡沫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是研究征信对经济波动影响的一个很好的自然实验。不过,至今学界并没有像针对信用评级一样反思征信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同时,由于征信数据公开受限,难以获得国家层面完整的征信数据,限制了对征信的量化研究。

在此,限于数据可得性,仅以房地美公布的19992016年间部分征信数据为例,研究征信在经济上行阶段的影响。

                                 

 

由图2可见,从2002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失业率基本呈下行趋势,美国经济上行态势明显。但美国GDP增长率走势趋低,从2004年,美国GDP增速是3.8%2005年是3.4%2006年是2.7%2007年是1.8%。综合而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金融存在上行泡沫。

从联邦基金利率看,从20048月到20076月,联邦基金利率从1.42%上升到5.02%,之后到200712月降到4.24%。联邦基金利率与银行市场流动性成反比,联邦基金利率走高,说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紧,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

                                         

 

由图3可见,从2003年到2007年,贷款家庭的平均信用评分基本维持在725分的水平。但违约率从2003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8.7%,上升3倍多。信用评分与违约率的反差,说明在金融危机之前,征信没有准确揭示信用风险。这与安全边界推理的分析一致,经济上行阶段,银行赋予借款人正面记录更高的权重。信用评分是信贷定价直接而重要的参考因素,信用评分不变,意味着银行忽略违约率的上升,低估信用风险,降低安全边界。结合债务收入比与信用评分的变化对比,也可证明这一点(见图4)。

                                                                          

 

由图5可见,从2003年到2007年,尽管信用评分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平均贷款额度从2003年的16.1万美元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18.3万美元。而由图3可知,同一时期,联邦基金利率上升了5倍多,银行市场流动性不足。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信贷机构授信决策没有参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信用评分也未反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另外,2008年以后征信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前文观点:征信对经济下行有抑制作用。鉴于前文已有详细论述,故不赘述。

综上可见,在经济上行阶段,尤其是存在经济泡沫时,征信无助于抑制经济泡沫的膨胀,甚至可能助长经济的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发展进一步偏离均衡,从而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三、结语

最后,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征信有助于抑制经济衰退,为什么无助于抑制上行泡沫?其根本原因在于“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家的贪欲、道德风险逐渐战胜上次经济衰退带来的恐惧。信用评估机构也逐渐放松信用评估的标准,甚至忽视不断增大的信用风险。银行基于征信评估设定的安全边界不断降低,直至出现危机。这也是金融危机周而复始、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能完全将金融风险防范寄希望于征信体系。

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部分人士对征信的认识有所偏颇:似乎只要建立了完善的征信体系,尤其是大数据征信体系,就可以解决信贷风险等金融风险。这种观点值得金融监管部门关注,其不但无助于化解金融风险,还可能会麻痹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尤其是在经济步入上行阶段。信贷风险等金融风险的防范,最根本的应该是提高金融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研判水平。

第二,充分借助征信手段加强经济调控,减小经济波动。基于征信对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我国可以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征信手段提高经济调控效果。

在经济下行阶段,通过强化授信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力度、推动征信机构之间开展合作等方式,提高征信水平,推动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抑制经济下行。

在经济上行阶段,可降低信用评估结果在经济交易中的参考权重,比如银行信贷领域,在保持信用评分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计算中,将信用评分对应的信用风险值提高,如信用评分700分的违约率参考值等价于经济上行阶段的720分,从而提高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力度;在商业信用领域,发布信用风险提示,引导商业授信主体降低对征信记录的依赖性等,从而防范金融泡沫的膨胀,降低经济震荡程度。

 

来源:源点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