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兴起了一种新业态—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信用,所谓互联网信用,狭义地可以理解为网络语境下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状况;广义地讲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用关系的总和。由此类推,互联网信用生态可以理解为是影响互联网信用关系的各种因素及其表现,搞清互联网信用生态及其价值内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关系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有效空间,即互联网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关系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即互联网经济自身的健康发展。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诚信,解决网络诚信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开展信息共享、实施信用惩戒等方法,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逻辑,把互联网信用的深层次内涵与互联网生态和新经济的内在关系做出准确描述。因为在互联网经济关系中,业已形成一个全新的结构,在此结构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乃至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这种变化的过程仍在进行中,但有一点可以看到,互联网信用的扩张正在改变着现行经济运行的框架和范式;正在推动着社会经济活动跃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和层次,这正是揭示互联网信用及其价值的意义所在。
其实,互联网信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从一出现就伴随着各种疑惑和争议,由于它不具有“物质”属性、也不属于“意识”形态,只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的一种“信息痕迹”,它对于建立时空分离的“互联网市场”具有其他生产要素和技术无法替代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作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支撑,厘清互联网信用的作用和价值十分必要。
第一,互联网信用强化了市场主体的基本属性、具有创新价值
在传统经济中,根据每个市场主体的不同特征,人们可以推断出其市场地位和作用。例如,企业规模、资产数量、市场份额、品牌大小乃至所有制结构、经营年数、盈亏状况等都是影响市场主体地位和属性的重要因素。这种看似客观其实主观的评判标准,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潜规则:包括信用在内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和特征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要问市场主体现在的信用状况或将来的状况,必须回头看。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对市场主体的判断落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过去表现好的市场主体现在和将来都不应该出问题。同时,基于历史积累的判断还有可能将我们引入一个矛盾循环。例如,许多评估专家至今讲不清一个道理“究竟是大企业的信用好,还是小企业的信用好”。说大企业信用好,因为大企业资本多、规模大、员工多;说小企业信用好,是因为小企业更加知道信用的重要,而且能够更好地维护信用等。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市场主体属性的判断主要依赖历史积累的素材,缺乏对当前状况的刻画和描述,其根源在于我们还缺乏一套能够直接刻画市场主体当前和未来状况的工具和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即从过去注重历史积累转变为注重当前的表现,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把对市场主体评价从过去“唯出身论”,变成了“唯现实论”,从而使得对市场主体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更有说服力。这个转变是通过一种极其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的,即互联网账户或互联网账号。互联网账户(账号)的意义,在于它摆脱了传统评价方法过于依赖市场主体规模、属性、区位、历史等外在特征,而是更加关注账户(账号)中的实际表现,通过对账户中信用信息(自然痕迹)的积累,可以分析出一个市场主体的信用表现和信用结构,即市场主体的“信用存量”。由此可见,信用存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市场主体的需求规模和结构,还可以为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提供帮助。由于“信用存量”的内涵丰富多样,它有可能是揭开市场之谜的“黑匣子”,即有可能使市场上原来看不见的手变成“看得见的手”,使各种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均衡”状态。可以推测,如果谁今后能够掌握信用存量、就有可能赢得市场的未来。
第二,互联网信用改变了市场活动的基本范式、具有功能价值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的本质是等价交换,这是市场中铁的法则。典型的等价交换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得到你所需、我也得到我所需。在现实生活中等价交换常常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是,这种传统的交换方式正在经受着一个重大的挑战:当我们手里没有货币的时候,将交换不到商品。例如去买盒饭,如果不付钱,店家不会把盒饭给你,因为你脸上没有贴标签“此人是讲信用的”,也就是说以货币为载体的交换活动常常会有不便的时候。其实,市场中的货币关系是有局限的,这个局限就是我们手头持有的货币数量,当货币数量短缺或过剩的时候市场活动都会出现问题,前者叫“通货紧缩”后者叫“通货膨胀”,这是货币经济一直无法摆脱的两难境地。互联网信用的出现,一举解决了这个“铁的法则”的缺陷,把东西和货币交换变成了和信用交换。此时,货币已经不重要,将退居第二位,开始让位于信用。拿刚才买盒饭的例子来说,如果信用好,可以先消费后付款,此时,货币的作用是滞后的。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经济和信用的发展,货币关系将会让位于信用关系,信用经济将成为市场活动的核心。
有趣的是,上面所说的货币关系的后退,如果在时间和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现在通过管理市场上货币资金来调控市场活动的许多政策手段将可能失灵,现行政策方法将面临调整。因为传统的市场调控主要通过货币手段、财政手段、要素供需、产业政策等来实现的,而几乎所有政策手段的落脚点,都是通过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货币关系来发挥作用。因此,互联网信用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种传统的政策过程。因为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已经不是货币,货币只是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将会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太阳高度就是前面所说互联网账户中的“信用存量”。此时,钱已经不重要,商品开始跟信用交换,货币将退化为一个记账符号。把每一个市场主体的信用存量合在一起,就是社会总的信用规模(为了便于区分,不妨把每一个市场主体的信用存量称为“信用值”,把存量的使用称为“信用流”),这样,信用关系就变成信用流在市场中动了起来。此时,市场活动将由信用值和信用流的结构和规模所决定。由此可见,在未来经济运行中,对于“信用值”和“信用流”的管理和调控将可能成为政府调控政策的新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让信用动了起来,信用让市场内在功能发挥了出来。
第三,互联网信用拓展了市场作用的空间、具有衍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市场,除了拥有交换功能之外,还构成了自工业文明以来的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基础,即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载体。所谓价值链和产业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各种原料变成半成品、再变成产品,最后进入消费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从上游到下游、从产地到消地价值不断增值,每个市场主都被镶嵌其中,形成一个完整链条。应当看到,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这种链条关系也变得日趋稳定和固化。由于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向下传递,犹如一个串联电路,每个市场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只完成其中一个动作或一种功能,从而形成了价值链的基本特点:相对稳定和封闭。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数千万计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创业困境,说穿了就是难以融入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之中,而传统价值链的最大诟病,就在于生产关系的固化和对创新活动的排斥。例如,这种上下游关系明确、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产业系统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日本企业,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情况是,如果父亲做一个企业,儿子会继续做,由于价值链是封闭的,上一辈积累了好的信用,下一辈只要好好继承就能做好,因为上游是谁下游是谁永远不会改变。
互联网信用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定式的价值链结构,提升和拓展了市场价值创造的空间和边界,使得市场的作用从单纯的商品交换跃升为价值发现。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生产商、供应商、中间商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开展交易;由于市场主体属性的改变,原来的封闭式价值链变成了网络状、有机式的开放结构,从而使得经济主体的作用再也不取决于它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是取决于他在经济活动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传统的“位置经济”将有可能让位于“功能经济”。所谓功能经济,是指现代经济活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关系,其特点就像一幅拼图,尽管每个局部都长得一样,不同是承担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互联网信用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判断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标准、同时提升和拓展了市场的价值创造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过去仅以“交换关系”来认识市场作用的观念已经远远落伍,市场的真正意义可能就在于它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创新功能、即对新的价值和功能的发现作用。这是由于一个开放型信用结构的出现对于传统交换方式的改变,这正是“互联网信用”给人类带来的最令人兴奋、令人激动的地方,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综上所述,所谓互联网信用生态和互联网信用生态的价值,犹如以上分析,可能就是已经改变了的市场主体、市场关系、市场价值本身,这些概念及内涵的变化,可能会孕育出未来经济社会的一个崭新结构: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社会的出现。这个新的生产关系该如何度量,在现有工具框架之下,指标可能有三个:一是信用存量即信用值,二是信用流量即信用流,三是由此带来新的价值增加、即社会信用总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例如,由支付宝提供的信用担保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信用存量,这个存量被用了多少、可以通过后台数据进行统计。同时,全国有多少个支付宝类的平台,通过合并计算可以得到整个社会的信用存量,然后按不同口径分门别类地统计出各种信用值,进而就可以对未来市场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信用关系”不断扩大和社会信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用的“价值内涵”必将对今后的社会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过程带来重大影响。
作者系章政,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