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开创人类管理世界评级事务的新局面

更新时间:2015-07-01 00:00:00
作者介绍:
 
    关建中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和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董事长,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信用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创立了国际评级体系理论并主导和推动国际评级体系改革实践,为变革国际评级制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创了以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两队矛盾为基石的评级理论和以财富创造能力为基石的偿债来源偏离度评级原理,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准确找到了评级在信用经济社会中的历史方位;第一次系统总结和剖析了西方评级思想,揭示了其不能承担评级责任的错误根源,提出了”信用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信用化“思想,为变革信用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建中先后出版《国家信用评级新论》、《论信用危机》、《大公信用评级原理》、《信用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信用化》和《西方信用评级思想研究》等理论专著,在中央媒体发表《构建新型国际评级体系》、《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树立正确的评级观》和《中国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等数十篇有关信用问题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文章。
 
 
正文:
 
世界信用评级论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的以信用评级为主题的研讨,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与期待。之所以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评级论坛,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类社会并没有系统、科学地总结西方错误评级导致信用危机的教训,已被危机证明的错误评级依然在主导着国际资本流向,因此导致有增无减的信用泡沫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全球性信用危机。
二是诟病西方错误评级的世界一致声音还没有转化为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共识和行动,用构建新型国际评级体系完善全球评级治理机制亟待形成世界共识;
三是如何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这一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战略布局中阻止错误评级的影响,人类社会尚未做好准备。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的局限性限制了人类社会驾驭信用评级的主动性,使人们在这样一个攸关人类安全发展根本利益的问题面前,迷茫、麻木、犹豫不决。因此,要让信用评级这一信用经济社会最强大的信用资源分配工具造福人类社会,就必须率先认识信用评级的基本规律,实现人类评级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这就是举办世界信用评级论坛的目的。
一、信用评级以其所具有的分配信用资源的功能建立起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
如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由国际债务形成的流动性为60.3万亿美元,这类信用资本的90%以上流入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在通过增加信用消费能力为这些经济体注入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债务积累,而这正是信用评级所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依赖债权债务关系形成的流动性有增无减,2014年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国际债务总量增加到了74.8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4 %,世界排名前十五位的最大债务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占有了由全球债务总量81%形成的国际信用资源达 60.6万亿美元,私人部门信用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仍高达158.8%,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不足30 %,而具有很强真实价值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在缺少国际信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体,这种信用资源占有效率失衡导致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信用评级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
分析则表明,信用评级决定着信用资源的分配格局,信用资源占有的效益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信用关系形成的消费能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形成了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两对矛盾,即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前者的本质要求是不断通过信用扩张满足生产的需要,是信用经济的顺周期力量;后者的本质要求是阻止超过偿债能力的信用扩张,是信用经济的逆周期力量。这一重大理论的发现,为人们找到了信用评级在世界经济中的历史方位,增添了人类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理论勇气。
二、新旧评级体系将并存、包容、互补、制衡
  国际评级体系包括:评级监管、评级机构、评级标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本的全球流动作为支撑,通过构建信用关系组合社会资本是形成全球流动性的最主要方式,资本全球流动在本质上要求评级为其提供一致性、可比性、流动性、公正性的债务人信用风险信息,让债权人有条件在更广阔的空间选择安全的、有投资效益的债务人。”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承担世界评级责任,是经济和资本全球化对国际评级体系的内在要求,它提出了实现评级全球化的历史任务。为此,有必要从全球视角,立足根本和长远,设计重构国际评级体系模式。
特别是全球信用危机之后,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现存国际评级体系问题的思路,比如,推动各国评级结果互认,成立地区性评级组织,改变评级收费模式,鼓励评级竞争,让评级承担法律责任,取消评级等等,但这些均不能体现经济和资本全球化所要求的评级全球化发展规律,甚至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着眼于信用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整体利益思考国际评级体系的出路,是国际社会应该达到的认识新高度。
然而,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被全球信用危机证明不能承担世界评级责任,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与现实经济、金融紧密交织,难以分离的制度体系,明知这种评级不合理,还不得不让它运行,人们没有理由设想采用休克疗法,突然有一天完全停止其活动。因认识上的局限性,更由于制度环境、立场和利益、理论和方法的深层次缺陷,同样没有理由寄希望于通过内外部改革使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变得公正起来。人类社会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丢掉幻想,确立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奋斗目标。
简言之,在保持现存国际评级体系运行状态下,构建一个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承担世界评级责任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符合信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形成的两个评级体系并存、包容、互补、制衡,是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模式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评级制度设计,政府是这一责任的担当者,而绝无可能通过市场竞争实现。
  三、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应该在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组织、监管标准方面体现信用评级规律的本质要求。而监管体系是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顶层设计,变革评级监管思维方式,创新评级监管理念,形成科学的评级监管认识体系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前提。
关建中认为,现存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一是监管理念错误。研究表明,各国政府监管当局没有明确的评级监管指导思想和原则,更不知道提出这些思想和原则应该遵循的东西是什么。
其二是监管制度错误。在鼓励竞争的评级监管理念下,各国形成了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的多家评级机构竞相争取客户认可的评级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对高信用级别需求是这一制度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使评级偏离了正确轨道;
其三是国际评级监管缺失。现在的评级监管体系是以各国管理内部评级事务为职能,因为评级信息是一种不受疆界限制的特殊产品,各国自成一体的监管组织形式无法阻止评级风险外溢对资本流动的错误导向;
最后是监管标准参差不齐。加强评级监管是国际社会汲取危机教训所形成的共识与行动,但因科学评级监管理念的缺失,监管实践体现出对评级的不同理解,更多的是在程序监管方面的改进,并未就如何推进评级技术进步这一攸关评级公正性的根本问题上有所作为。
四、评级思想理论创新是推动人类评级事业进步的阶梯
  评级是依赖一种思想方法去认识客观信用风险的,评级思想建立的基础是体现客观信用风险形成因素内在联系的评级理论,评级理论是对信用风险形成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的呈现,它是履行评级责任之本。然而在人类百年评级的历史成果中,评级理论是缺失的,主导国际评级话语权的西方评级则完全没有评级理论,其思想方法的主要构成是,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理念,经济规模,财务因素,违约率,国家上限,这些高度意识形态化且没有内在联系的主观臆断完全背离了通过分析偿债来源与债务负担的数量关系揭示信用风险的正确评级思维方式。评级理论缺失,评级思想错误,是人类评级实践失败的内在原因,也是人们反思评级历史、研究评级规律达到的认识新高度。因此,有理由将创新评级思想理论作为重构国际评级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评级思想理论创新的本质是研究信用风险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评级方法,这是人类评级事业进步必须攀越的山峰,只要我们认准了方向,设计好创新的组织模式,集合国际智慧资源,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人类评级思想理论的新天地。”关建中强调,改革国际评级体系,人类社会共同管理世界评级事务,是国际社会总结全球信用危机经验教训后形成的主流意识,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召唤的时代产物。世评集团从一开始就将其确定为一个各国机构投资参与,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非主权性质的新型国际评级组织,它的使命是推动建立一个新型国际评级体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