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相关领导在制造服务外包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更新时间:2013-12-25 00:00:00

    编者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和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制造服务外包国际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喜来登大酒店举办。论坛主题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与服务业开放”。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成立以来首次参与主办的国际论坛。以下是有关领导在论坛上的讲话。

艾宝俊在第九届制造服务外包国际论坛上的致词

 制造服务外包国际论坛暨展示交易会,作为制造业探讨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今天举办的第九届论坛,聚焦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与服务业开放主题,既回应了各方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切,也搭建了政企需求对接的平台。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服务业经济的时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中央多次提出,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突破口,要坚定不移加以推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的比重突破60%。标志着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一步上海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既要打造上海制造,也要打造上海服务。
    这次中央在上海设立自贸试验区是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目的就是要探索实践一整套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充分衔接的制度框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要素市场有序的交流和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与试验,探索完善新的服务业开放模式和制度安排,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服务贸易业态,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积极的实践探索。
    面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美好前景,面对自贸试验区的无限商机,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一起积极参与,帮助我们共同推进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服务业开放
——在“第九届制造服务外包国际论坛暨2013中国(上海)制造服务展示交易会”上的主旨演讲

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戴海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在各方努力和各界关注下,9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对于这项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立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明确了试验区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家都知道,服务业开放既是培育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牢牢抓住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业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三大核心内容加快推进。试验区成立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完善功能,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形成一套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工作:
   
一是创新投资管理制度,主要有四项重点制度: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定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2013年版负面清单以总体方案和产业指导目录为依据,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外商特别管理措施写到小类,共190项(约17.8%的小类有特别管理措施),实现了越精细、越明确、释放空间越大、透明度越高的目的。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二是工商一口受理制度,建立了试验区管委会、工商、税务、质监四个部门一表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的服务模式,企业新设备案4天可取得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三是商事登记制度,重点落实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以及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等管理措施。四是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实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管委会可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境外投资项目、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意见(证书)。目前,已有6家企业办结备案手续,共计对外投资3.1亿美元。
   
二是创新贸易监管制度,主要推进两项重点制度:一是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制度,目前海关已启动试点凭舱单先入区、后报关模式,10家试点企业已办理业务90起,涉及货值超过1.25亿美元。同时,简化货物流转手续,确定7家试点企业和4条路线按照分送集报、自行运输模式,试点在试验区四个区域间的货物自由流转。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要求,对一线进境货物,实施进出境检疫和重点敏感货物检验的监管模式。二是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探索对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实施分类监管。
   
三是创新金融监管制度,122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30条细则,重点探索投融资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转变外汇管理方式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目前,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已率先启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两项新兴业务落地实施。人行上海总部正在抓紧制定央行30的操作细则和管理办法,准备用三个月时间实现各项措施落地实施,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四是创新综合监管制度,重点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我们主要通过建立协同和联合监管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综合执法制度、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制度、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协助监管制度以及综合评估制度等六个方面推进试验区综合监管制度建设。
   
二、以扩大开放为契机,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增长点,潜力很大。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要通过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引入必要的市场竞争,发展中国的服务业。为此,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6个领域18个行业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共23项。目前,各项开放措施都在有序推进中。
在政策推进层面,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23项开放措施中15项已经可以实施,4项需要在相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调整后实施(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娱乐场所、增值电信),另外4项还需要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有关管理办法或细则(国际运输管理、国际船舶管理、有限牌照银行、法律服务)。
   
在项目引进层面,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外资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外资工程设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增值电信、国际船舶管理已有一批项目落地。同时,教育培训、医疗服务、投资管理、旅行社等开放领域已形成一批项目储备。我们将根据相关政策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抓紧推动各项开放措施实现项目落地。
   
三、以功能拓展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
   
目前,试验区正在制定新的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五大产业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区内服务业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在功能创新拓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的试点,形成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1
、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上海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一是搭建贸易平台,包括建设面向国际、服务国内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做大做强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加快对外贸易文化基地建设,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二是打造总部经济,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大力发展整合贸易、物流、结算功能、实体运作的亚太地区总部。同时,搭建境外投资管理平台,打造中国跨国公司的走出去基地。三是发展新型贸易,促进跨境维修、国际检测、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离岸贸易新型业态发展。
    2
、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已有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股权交易和基金公司等48家金融机构获批金融牌照入驻试验区,还有243家金融信息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企业落户区内。我们当前的推进重点,一是建设面向国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支持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尽快开展业务,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股交中心等金融服务平台在区内设立交易场所和开展产品交易,形成试验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支持境内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争取通过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投融资便利化。同时探索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外汇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先行先试。三是深化拓展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金融服务功能。四是探索对民营资本、民营银行的准入开放。
    3
、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是推动上海国际枢纽港建设,探索国际中转和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推动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促进上海港和浦东机场进一步提升中转比例,优化集疏运结构。二是发展航运服务业,培育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推动落实国际船舶登记政策,吸引航运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新型业态集聚。
   
同时,自贸试验区还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创新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进口研发设备、研发耗材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创新型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开展产品设计、生产研发、技术创新等业务活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通过探索经营总部加生产型分支机构的做法,并落实选择性纳税政策,实现高端制造企业的区内外联动,吸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发展。
   
朋友们,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自贸试验区实现了良好开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全面落实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拓展、法制保障各方面试点任务,真正发挥好改革攻坚排头兵和创新探索先行者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全国改革开放服务。
   
谢谢大家!

来源: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