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信用服务如何确保质量

更新时间:2011-10-08 00:00:00
    信用交易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信用就很难产生交易,无论在国内交易中,还是在国际交易中,信用交易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足见信用交易的重要性,这点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不做展开,但是有一点跟我们息息相关,那就是,我们作为信用管理的服务方,在如何为企业提供保障信用交易安全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的必修课。
    下面我简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也包括我们的一些工作做法,请大家指正。
    我想信用风险管理的服务可以分这样三个阶层:
一是面向企业的跟交易相关信用风险控制服务,我们日常的信用报告、应收账款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二是带有行业研究性质的服务,如行业准入,竞争分析,行业研究报告等等。
三是有体制建设方面相关的工作,例如咨询,体系建设,培训服务等等。
    还有一个我很难把它归在上述三类,但是也正在兴起的服务:个人征信服务---包括雇前,贷款,等等方面。
现在市场上我们的同行,比较活跃的不下二十家,比较大的也就是5、6家,大部分我们同行不外乎这三大类,或以其中一两项为主,或多有涉及,但产品分类不外如此。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业的同质化有多严重。
 
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见:
一、关于信用报告。这是最基础的产品,也是各同行拼得最厉害的领域,可是我一直觉得很可怜,我们。我认为我们同行拼来拼去,都没有拼到点子上,最终无非落了个最没有境界的价格战而已。而组成信用报告中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却都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用非常痛苦的、也很没有效果的手段在采购,这就是所谓的拼渠道。实际上,反映企业健康状况的很多,不仅仅是财务信息,还有企业的历年交易情况,市场对它的反馈,口碑,产销,以及企业演变等等,这些信息有没有地方归拢,有,但是这些口径相互之间不能共享,他们还在想“最好别的部门来向我靠拢”,谁都想做主角,所以他们之间都不能共享,更何况我们这些第三方服务者?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我听说,有的国家,把企业的某类信息都收集了以后(像工商局信息之类),通知商业经营公司-----就像我们在做的各位一样-----“你赶紧来买吧,我们都已经整理好了”,于是一股脑儿都搬过来。别的途径也是这样,那么企业作为服务商的整合后的“产品”就比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都全,服务的效能也更加好。
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以上的言论也就是憧憬憧憬,做做梦。那么我们怎么操作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停止各种价格战的做法。其实说白了,信息类产品做什么深度都可以,无非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钞票。我不相信到了3-400块钱从业者还在有利可图?我们现在在上数据库,据我所知,市场上很多单位都不用数据库。如果不用数据库,没有重复率,打死我都不信3-400会有利可图?而市场的重复率大致在什么水平,以我的体会来看,绝对不会超过30%吧?如果不考虑重复率意味着那样低价是亏的,那么考虑10%的重复率的话,也就是毛利率在10%以下,大家的服务还能好吗?-----文字当然依然可以漂亮,但内容呢?
我不久前接触了一家基础信息提供的公司,后来我都怕了。他号称什么信息都能在当年3-4月份拿到,先决条件是“我们在企业有关系”。在座各位都是行家,听听就知道这个信息的真伪:有谁能在任何企业内部都有关系?天底下有这样的能人吗?监管机构手握国家机器的大棒,也都做不到。
不过我们一时半会等不来那样的大环境,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最能做的是挖掘信息的深度,也就是调研和对基础数据的分析。
我和我的团队都有十多年的行业有从业经验,对于调研的深度挖掘有比较深的认识,对报告严格遵守着多渠道交叉验证的传统做法,这要求我们对调研要很认真。要重视。同时也要注重静态信息的研究和挖掘。
二、关于收账。我们曾经很热衷于叫“应收账款管理”,现在我们都不这么叫了,直接就叫收账,因为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收账款管理,都是逾期应收账款催收,也就是收账服务。这块,我觉得没有大碍,反正大家都是建立各地网络,利用地方的便利进行催收。收账服务虽然有时候获利比较丰厚,但是没有可复制性,也就是今年的情况不一定预示明年的情况。
三、行业服务的服务质量,我个人认为跟信用报告的性质类似。也就是说加深调研和数据分析。
四、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由此所包含的培训和咨询服务。这是我特别希望跟大家交流的。首先,我们来看企业都说信用交易不做不行,做了有风险,因此,看上去简直是,没有我们在座各位的服务支持,企业简直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了。但事实上不尽然,企业照样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服务可能不够吸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的认识不够。在体系建设上,可以说,根本不存在质量不质量的问题,而是用不用的问题。我觉得这块我们可以借助协会的力量,由协会去向大家鼓吹,这个工作的确对企业有用。企业总觉得我们做服务的好像是假的一样,是骗他们,就像当年对待保险的态度差不多。可是大家看看,当年连老总都亲自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平安,现在是翻身过来了,店大了(是不是欺客我们不好说),气势大得很,其实保险的作用始终没有变,要说是“骗”,只是“骗”得更到位了,老百姓更受用了。而且保险行业是大家都在收益,行业里也都收益。我们不行,我们都是在单兵独斗,而且内部厮杀,时不时要提防我身后有没有同行来打我,这样做真是非常累,要是累得有乐趣倒也罢了,但是也非常没有乐趣。
我们公司在控制信用服务质量方面,主要在这样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尽可能地扩展业务网络,在相同的成本下尽量提供高效的服务。我们除了在北京和上海有自己所属的机构外,还在全国各地建立外围组织。这些外围合作机构对于缩减成本----也就意味着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有加大服务水准-----无论是信息采集还是收账,本地化都是很重要的。
(二) 业务模块的设置和组织结构。我们的组织结构是跟业务模块设置紧密关联的。以我们自己所属的北京上海为例,我们采用行政工作扁平化,业务指导垂直化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当地可以尽快反应和决策,收到高效率的效果。同时,相同属性的业务采用垂直化的管理,保障业务政策的一致性,又能照顾到区域性,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我们的服务形象。
(三) 关注人员素质。我们很高兴的向大家透露,吸纳了一些行业的精英来共同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同时也注重从基础团队里提拔选秀,用良好的晋升机制和有吸引力的考核制度-----我不是说有吸引力的“钞票”,而是通过考核制度。在我们这里,每个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大致都能预估到自己在本月,本季度,本年大概能达成多少收入这样的测算。这也是我们能够聚集一班行业精英的原因。
我提议:
1、我们都团结起来,以协会为牵头人,与企业(用户)共同来宣传信用(也就是风险)控制的重视性。
2、我们行业内部之间形成一个共识,当出现大型项目的时候,相互之间协作,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可以共同来完成项目。坦率地讲,大家互相帮力,大家才能有相互借力的机会。
3、定期组织座谈会,围绕着行业协会形成一个机制,在市场上造成一定的声势。我们这个行业太小了,再各自为战,用户拿着东家条件去比西家,这样弄来弄去,我们都没有机会。所以,整合行业里的力量,同行应该是竞合关系,整合,则是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够取长补短,才能向我们的用户提供整体上更好质量的服务。就好比,你是做西装的,世界上没有衬衫,你的西装卖不出去,但我做衬衫,那么就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我觉得这样才是做大做强行业的正道。
请大家指正。
 
 
上海华予信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
赵东岩
20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