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 正文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争议中进入国际视线

更新时间:2011-08-29 00:00:00
    2011年8月6日,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到AA+。两天后,全球股市闻风下跌。
    一次信用评级下调,能够在全球掀风起浪,让世人见识到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标普宣布这一决定的三天前,我国本土的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就已经将美国的国家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A。
大公,全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3月。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从改革开放的初始期走出的中国,仍然在信用时代的黎明中徘徊,很少有人知道信用评级是个什么概念,而市场需求几乎处于空白。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确定了大公国际的企业债权资信评级资格。
    进入21世纪,中国评级业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萌芽到走上快速扩张的轨道,逐渐形成了五大评级机构鼎立的态势,而进入2006年,与外资合资合作成为时尚。此前,外资掌控的新华财经有限公司已掌握了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62%的股份;2006年4月,目的收购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2008年5月,惠誉宣布完成联合资信49%的股权收购;2008年8月,标普与新世纪签署技术服务协议,毫不隐晦表达了合资的愿望。至此,中国五大评级机构被内资控制其四,独剩大公坚守。
    进入美国市场是大公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008年7月大公启动了美国“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申请工作。然而,几经波折之后,201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不能“跨境监管”为由,拒绝了大公的资质申请。
    舆论和公众普遍认为,美国此举意在维护其评级垄断地位,组织别国获取国际评级话语权。
    在艰难中坚守的大公国际迎来了它的历史机遇。金融危机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遭遇声誉危机,而大公于2010年7月11日发布了《五十个国家信用等级报告》。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报告的出炉,在世界评级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对此,外媒评价说“终于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声音”。
    大公所评定的五十个国家信用等级,与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更引人注明的是,大公将美国的国家信用等级置于中国之下。但同时,大公也受到了来自西方媒体的质疑,认为其降低西方债务等级是一个政治举动,并且妄称这家公司具有官方背景。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关注和质疑,有关专家直言,西方评级机构不仅没能正确的评估西方国家的偿债能力,而且是“政治化的、高度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组织,而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独立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能表达包括中国在内的债权国的声音。
    今年8月3日,大公再次将美国的主权债务评级从A+降到A,一时间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不满,《华尔街日报》更是称这是一个试图海外扩张的无名公司做出的“哗众取宠”之举。但是就在三天后,标普宣布将美国国家主权债务评级由AAA调到AA+,于是大公又立即成为某些人眼中具有先见之明的公司。
    相对于给降低美国评级,不久前给中国铁道部以AAA的信用评级或许成为使得这家评级公司走入人们视线的真正愿意。虽然大公方面称,国家和企业使用的是不同两套评定系统,但是仍然无法阻挡人们的质疑。
    其实不只大公,标普、穆迪、惠誉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都面临着可信度的质疑。对海内外公众来说,大公很陌生,甚至很多人以为其是隶属中国政府部门的下设机构,为了取得国际认可,也为了保持大公评级的公平与独立性,大公一直坚持民营性质。
    但显然,如果它要自己所宣称的那样,“致力于争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那么独立公正是它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报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