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警惕人才诚信的防伪失效

更新时间:2006-08-02 00:00:00

      填上一张表格,再根据不同审办用途交纳不同标准的费用,便可获得一张“诚信”的标签。日前,一位从某个人信用机构获得诚信报告的人士透露:某些诚信核实部门偏重于从技术上对学历证书、劳动合同及相关证明等书面文件的真伪进行甄别,而电话查询或实地取证的环节却往往草率“例行”,甚至忽略不计,这样”出笼“的诚信报告,其”含金量“令人有点怀疑。
      在单位选才、个人择业或是办理有关人事事务的过程中都需要人才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专业技能、荣誉等个人诚信信息查询和证明出具。于是,一些提供学历学位验证、提供诚信评估报告的服务也随着兴旺了起来。然而,是不是所有经权威机构贴上了防伪标志的人才诚信信息都能确保货真价实呢?事实上,高明的造假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证书的伪造上,其实际的能力与文凭所存在的差距非一时半会就能察觉,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身在山中”才能发现。一些不诚信的人正是利用了所谓的权威部门:只要通过第一道“防伪”屏障后,贴上“诚信”的标签,便可脱胎换骨,明目张胆地走上前台。“一处得信,处处通行”,正是这第一道屏障的失守,导致后面的用人单位一家家逐级连环受骗。
      曾经引起轰动的“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事件就是一个教训。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高校、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他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呢?其关键在于他顺利通过了专家院士们的第一道鉴定关卡。在我国,科研成果鉴定制度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评审形式,它是第一道“防伪”屏障,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某些知名院士、专家们在发布会上的鉴定,成为了“汉芯1号”此后一劳永逸的推荐信,其赢得的诸多荣誉和经费支持也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此次造假事件中,正是这第一道屏障的失守,导致后面的有关部门逐级连环受骗。因此,当谴责陈进的造假行为时,更需要追问的是“失责”的鉴定专家和“失效”的鉴定制度。
      同样,在人才诚信的验证上,我们也要避免重演“汉芯”的闹剧。杨杰履历造假事件,张成勇学历造假事件就是例子,最初的第一关顺利通过,也使他们顺利获得高级职位和相关荣誉。据了解,有的诚信评价中心每月都要为1000多份学历文凭验明正身。按一个月24个工作日,每天12小时计算,每个小时至少就得判断出3份学历的真伪,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是不大可能的,确保万无一失更是大有难度。难怪有的人事经理坦言,尽信“鉴定证明”,还不如没有“鉴定证明”。在当前的具体环境之下,用人单位对新录用人员的背景调查和职前考察还是不能“偷懒”。有关专家分析,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还很远,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仍有不少问题与难点需要解决。而且,多数的鉴定部门,既是鉴定的管理者又是鉴定的组织者,同时还是鉴定的监督者。这种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做法很容易让鉴定流于形式,导致鉴定制度“形同虚设”。
      比造假更可怕的,是经权威鉴定之后,给假的贴上真的标签。因此,我们不可不慎重,也不可不担忧:“失责”的鉴定主体该由谁监督?“失效”的鉴定制度该如何完善? 

 

来源: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