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外资介入考验国内信用评级业

更新时间:2007-10-09 00:00:00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第一家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正式在中国生根发芽。尽管已经过20余年的发展,但其“发育”却不如人们想象的良好,目前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机构处境困难

    信用评估机构是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保障,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从事企业信用服务的机构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资的企业信用服务公司;第二类是政府部门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附属的有关机构;第三类是合资、独资机构以及国外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第一、三类机构应该是我们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引进国外的,发展自己的。第二类则需要在评估市场化、第三方评估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取舍、整合。随着信用评估市场化、第三方评估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非专业评估机构将逐步退出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信用评估服务市场化应成为我国信用评估行业的一个长期目标。

    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开启和发展,市场需求将更为广大。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业务一直处于多头管理(实际是无人监管)、无序竞争、发展不规范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目前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的评级机构只有那么几家。虽然另有几家也具有在全国开展债券评级资格,但实际业务仍没走出所在区域的机构。而从全行业经营情况来看,评级机构也整体呈现出较为困难的处境。业务范围有限、收入来源单一、收费率低下,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都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业的声誉。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央行开通短期融资券业务以及央行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估以及国内企业债发行规模的大幅度增加,资信评估业越发受到重视,经营状况也普遍得到好转,评级市场的需求也是日益广大。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金融、证券业的重要咨询行业,信用评级机构为上市企业的债券和融资、金融机构的财务实力和债项以及各类结构融资和信贷项目进行评级,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和信用信息服务。虽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但市场规模巨大,这无疑是外资机构介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最直接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评级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内机构的合作,不少国内信用评级公司也同样希望能引进包括外资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

    事实上,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戏份儿越来越重,对市场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分析人士解释,在一个逐步完善的市场中,评级结果已成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一旦某个企业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机构的投资意愿就会受到限制,融资者将为此支付更高的代价。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评级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也将被移植进来,而它们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面临国际评估标准的考验,这或许是未来另一个重大的命题。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