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信用评级机构要负多大责任

更新时间:2007-09-29 00:00:00
  最新一期某报纸《东亚联手谋夺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一文,引用了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针对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的表现所作的公开批评。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国内评级业务的业内人士来说,我认为这个批评很深刻,但并不够。
  事实上,随着美国国会夏季休会期的结束,这架政治机器也开始审视这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责任,信用评级机构于是成为了被抨击对象之一。 
  目前美国总统已经直接领导金融市场工作组对评级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已开展了数十项之多的相关调查。与此同时,国会也计划举行一些专门针对信用评级的听证会。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触发了一系列债务拖欠、公司破产以及市场动荡,而评级公司不仅对由抵押贷款作担保的金融产品给予了过高评级,而且在出现问题时对其评级的下调速度过慢。评级公司通常与承销商共同设计此类债券,同时收取高额费用,这就使人们对他们是否有能力客观评估其中的风险提出了质疑。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评级公司近年来第二次遭遇抨击。五年前,它们曾被指责未能及时察觉安然公司和WorldCom的财务问题,而仅仅是东窗事发后才例行公事般地下调了这些公司的评级。当时我曾经和一位美国同行讨论过这个问题,对方的回答是:我们是评级公司,不是算命公司。我为此非常惊讶:难道这些国际顶尖机构的调研能力还不如一些证券公司的行业分析师? 
  更让我触目惊心的,是一些国际评级公司在西方企业的海外并购包括在中国进行并购活动中,经常出现明显的恶意压低评级的举动,这成为“贱卖”国有资产的直接“帮凶”。出于职业原因,笔者这里不便细说,但我们可以把目光更远地回溯到10年前:1997年7月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一天内将韩国的信用等级调低了11个级别。
 
来源: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