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本部,每天都有居民出于各种经济生活需求,前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拿到手的报告书可谓翔实客观,其中包括:个人基本身份信息,社会保障系列基金,商业银行各类消费信贷开户与还款,信用卡开户、透支和还款,移动通讯协议用户缴费,部分公用事业费缴费等一笔笔记录,甚至还有法院民事经济合同判决信息等。这些“个人诚信档案”以往绝大部分都是个人的银行信用信息,而目前已采集到的九大类267项信息中,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信息的比例几乎已是一半对一半。
据了解,每份个人信用报告,由包括部分外资银行在内的本市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单位、移动通讯公司等约45家机构,通过数据联网汇集而成。现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社会机构业务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些曾在其它银行机构有欠款催缴、恶意透支等信用污点的“老拖”、“老赖”都现出原形;同时,优良信用记录也对个人贷款、保险、租赁甚至求职就业等产生有利影响。如在公务员招考中,已开始尝试参考个人信用报告甚至信用评分。针对一些特殊行业从业者,如注册会计师和保险营销人员,其信用报告中有关职业操守的记录也赫然在列。下一步,证券系统内上市公司、投资机构高管的职业信用信息也将入库。
经多年试点和建设,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数据库规模已居全国前列,采集入库人数从2000年时的110万人,迅速增至863万人以上;每年出具个人信用报告的数量也由2000年时的2万份增至182万份。全市现场查询网点已增至600多个,并增加了电话查询、专线查询、互联网查询等多种方式。
目前,上海地区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数已占全国查询总数四分之一左右,显示出信用服务市场活跃度较高。但与征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美国一些著名信用服务公司,平均每个客户每年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达6次之多,而本市日均1.3万的信用报告查询量,绝大部分还来自一些授权单位的大批量查询,个人直接查询较少,这也反映出全社会信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