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吉林省工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初步建立起以企业电子档案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以企业动态信息为依据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为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持组织领导工作的力度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省工商局始终重视加强组织和领导。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每年全省系统工作会和半年局长座谈会,都重点强调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省系统感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是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新形势下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为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工程,在各项改革中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通过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着重破除畏难、松劲情绪。二是周密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局都专门设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级局逐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分工和要求。省局局长办公会研究涉及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议题12次,省局下发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方面的文件、通知、意见9件。分管局长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题研究,对进展情况进行调度。三是突出考评环节。从2003年以来,省市两级局把信用分类监管改革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检查考评,反馈考评意见,对取得成效的单位进行表扬,对进展慢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
二、突出重点环节,注重统一规范,做好信用分类监管基础工作
第一,集中完成数据库建设。结合建立企业、个体工商户“经济户口”,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加强各级局企业数据库建设。省局制定了全省统一的录入标准和规范,并规定了具体的完成时限。省局本级企业资料历年积累数量较大,依靠现职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输入工作。党组研究,拨出40万元专款,请专业公司协助,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历史资料输入工作。又利用两个月时间,组织业务处室人员对输入资料进行认真核查清理,补充完善缺少的登记要件、资料,同时安排有相关业务处室录入相关企业信息数据,保证了数据资料的准确完整。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各级局总体上同步完成了数据库的建设。省局数据中心集中录入了全省36万多户(写准确数据)企业、49万多户(写准确数据)个体工商户的资料数据。
第二,狠抓企业动态信息的录入更新。结合基层工商分局(所)市场巡查制,重点规范企业动态信息的录入工作。省局领导在下基层检查调研时,都重点查看基层对企业动态信息的录入情况。从总体上看,企业动态信息录入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加强微机软件开发应用和各级联网。按照国家总局统一规范,省工商局组织开发了企业信用分类软件,在规范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关新的项目。比如,对信用好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提示给予优惠扶持政策。目前,全省统一标准的网络版工商业务应用软件在市、县、所三级全面投入应用,为建立电子档案、企业的网上认领、信息共享、实施巡查监管提供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省、市、县、所四级网上“业务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005年底,提前一年实现与国家总局的联网。几年来,全省系统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4782.3万元,配备微机3777台,服务器140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信息化支撑已经形成。
第四,综合评定,科学分类。针对各级局在分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省局分管局长带队,到基层进行了两次调研,进一步统一了分类细则。同时,在企业登记人员培训中,把企业信用分类,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培训,使各级局对企业信用分类的标准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保证企业分类工作的慎重。同时,考虑到对同一信用级别的企业,因经营行业的不同,监管的频率应区别对待,将安全生产类、食品生产经营类、文化娱乐类、农资类以及以筹建方式登记的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没有具体核定经营范围等企业,定义为特别关注企业,根据其级别分别标注为A(T)、B(T)、C(T)、D(T),在监管中予以特别关注。在日常监管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中,省局要求,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市场主体实行不同距离的监管,对失信的市场主体重点进行检查,对信用好的主体减少检查的频率,对长期保持信用的主体免于检查,实行不举不查,同时,在变更登记、设立分支机构、办理抵押物登记、年检、认定驰名、著名商标等环节上,给予扶持政策,提供优惠服务,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比如,省局将年检档案纳入到信用分类监管档案之中,归入了近三年的年检资料,这也是对新的企业年检办法将企业年检定位为非行政许可行为,是一种监督管理制度后,对年检工作管理的一种有益尝试。今年,省工商局对“守重”企业和信用等级良好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免于实质性审查。
三、适应企业信用发展趋势,努力在搭建企业全方位信用平台上发挥作用
省工商局于2006年在洮南市工商局召开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洮南市工商局在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主要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全面征集各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科学、准确地划分企业信用类别。他们依据《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工商局关于开展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主动向市政府汇报,并取得了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于2005年8月28日召开了由税务、金融、司法等14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会,明确此项工作由工商局牵头实施,制定并出台了《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工商局局长为副组长、14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为全面推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开了个好头。
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地全面推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省工商局结合吉林省经济情况,整合资源,在统一的《吉林省企业信用分类标准》、《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和软件系统框架内,要求每个市州局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一个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基础好的县(市、区)局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既有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监管方式和方法。在省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地区局的共同努力中,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陆续在吉林、四平等地区形成了由政府统一发文,出面协调;由工商局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参加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
来源:信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