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重庆市忠县实施信用工程 贷款和取款一样方便

更新时间:2007-06-25 00:00:00

    不抵押,不担保,不报批,农民怀揣“贷款证”,凭自身获得的信用等级,随时可以获得相应额度的信用贷款。重庆忠县自2004年实施“信用工程”以来,已有16.1万农户从信用社获得贷款10.9亿元。    
  农民与银行“两难”    
  “要是当时能贷得到款,我就不会找高利贷了。”回想过去今年63岁的刘杰至今仍心有余悸。刘杰是忠县汝溪镇农民,很有经济头脑,养过猪,办过砖厂,但由于资金短缺,又贷不到款,几度被逼上绝路。“每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我只有求助民间高利贷,月息2.5分,相当于年息30%,复息计算,光利息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银行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一般都要求抵押担保,但绝大多数农民无法提供可供有效抵押担保的财产。”忠县县长刘贵忠说,“在这种条件限制下,农民几乎与贷款无缘。不少农民找到了致富门道,但贷不到启动资金,再好的项目也是无米之炊。”    
  苦恼的不仅是农民,银行也困惑。与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量的资金却呆在银行“睡大觉”。2003年,忠县银行存款余额达到47亿元,而全年贷款总额只有21亿元。被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忠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为了减少存款利息支出,也不得已“农转非”,把资金投放到工业、建筑业等领域。    
  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这“两难”困境,关键就是“信用”二字。长期以来,信用就像一条鸿沟,将农民和银行无情地阻隔在两岸,农民只能“望钱兴叹”。    
  “信用工程”跨越“两难”鸿沟    
  如何突破“两难”困局?2004年,忠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农户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像银行给企业评定信用等级一样,农信社也给农民评定信用等级,农民凭信用等级无需抵押担保即可贷款。    
  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罗伏平介绍说,“信用工程”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对自愿参加的农户,每年年初,由信用社、乡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农户资信评估小组,逐户了解确认其家庭、经济、信誉、贷款需求和偿还能力,并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并评定出每家农户的等级标准,共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5个信用等级,然后信用社向农户发放“贷款证”,分别授予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和5000元以下的信用贷款额度。    
  有了“贷款证”,农民就随时可以到当地信用社办理贷款业务了。贷款时,带上“贷款证”和本人身份证,不需抵押,不用担保,也不报批,一支烟的工夫就可办完。    
  关口前移防风险,“两难”变“两便”    
  “放贷有风险,无抵押担保的信贷,风险更大。”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发展部副经理田军说,信用社把防控的重点放在农户资信评估的真实性上。    
  截至2007年4月,全县有23.36万农户自愿参加“信用工程”。经过评估,有16.8万农户符合条件,信用社对他们拟定出信用等级后,向当地村民张榜公示,最后有16.1万农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获得了“贷款证”。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信用好的可以升级,信用差的予以降级,甚至取消等级资格。由于防范关口前移,操作严谨,“信用工程”贷款回收率高达96.1%。    
  野鹤镇楼子村农民杨永河准备开办一个半成品榨菜厂,却苦于无启动资金,项目一度流产。2005年,杨永河被评定为“一级”信用户后,很快就获得了3万元的信用贷款,当年9月便在村里开工建厂。2007年杨永河被升级为“特级”信用户,又获得了29万元信用贷款,建立了2000多亩的榨菜原料基地,并带动周边15个村成为“榨菜专业村”。    
  “信用工程”的实施,拓展了信用社的信贷空间。今年前4个月,农信社的贷款总额达15.93亿元,占全县金融部门贷款总额的74.8%。    
  “无抵押担保贷款,使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变成了‘两便’。”忠县县委书记杜和平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