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 5月9日讯(记者 刘一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基础。上海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最早的省市之一,早在1999年,上海就开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2000年6月,作为当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已经开通。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2016年4月1日到2017年3月31日的信用状况排名中,上海在全国36个省会、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里,以90.29的成绩排名前三。
为深入了解上海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宏网受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委托,进一步了解上海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此行,中宏网记者走进上海。
强化信用平台枢纽作用
2014年4月,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这是上海市启动新一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枢纽、窗口和载体作用,对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支撑行业信用体系发展。
市民在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大厅查询个人信用信息
按照“一个平台、系统对接、信息共享、应用拓展”的总体构架,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加强市区联动,在不断完善市信用平台各项功能的同时,将子平台和服务窗口作为支撑各区和重点部门数据归集与应用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共有21个子平台,其中5个是行业子平台,16个是各区子平台。除市信用平台服务大厅外,依托自贸试验区、各区行政事务服务中心、司法局行政服务大厅、公共图书馆等,已设立13个服务窗口。依托“上海诚信网”、手机APP、市民信箱、法人一证通等,实现信用报告在线查询功能,初步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查询渠道。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为基础,围绕应用需求,聚焦重点信用信息归集,强化数据提升,全方位推进信用信息的归集工作。现平台有99家信息源单位,包含44家行政单位、11家中央在沪单位、2家人民团体、1家司法机关、11家公用事业单位、14家社会组织和16家区政府部门,信息事项45933项,可供查询法人数据约1043万条、自然人数据逾3亿条,基本实现全市法人和自然人主体全覆盖。截止到今年3月,57家市级部门和区政府(不含中央驻沪单位)纳入“双公示”责任人名单和信息事项报送目录,上报数据616809条。“双公示”事项目录和“双公示”数据同步于“上海诚信网”和“信用中国”门户网站,共报送数据803744条、社会信用码138万条。
根据《2017年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的规划,上海将按照国家信用平台一体化建设要求,将市信用平台升级改造成国家信用平台一体化的关键枢纽。按照“信用中国”网站一体化建设要求,优化升级“上海诚信网”作为“信用中国”分网站。以“制度+科技”的方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智能等新技术,完善市信用平台“1+16+N”总构架,提升各区及重点领域信用子平台节点功能。提升市信用平台承载功能,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接网上政务大厅,实现跨部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实现不同主体信用状况的分类监管、瞄准违法失信风险的精准监管、多部门联合奖惩的协同监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
突出信用平台信用应用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信用应用放在突出位置,促进信用信息开放共享、融合互通和充分利用;有效释放信用价值,推广信用产品应用,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增加失信成本。”
信用服务机构专窗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办公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应用是关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信用服务机构、法人和个人推广应用。政府应用方面,通过平台查出企业有偷税漏税或违反市场经营秩序等记录在案的数据,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就会被列入“异常名单”。在市场应用方面,平台面向信用服务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多元化查询服务。截止到2017年3月底,政府实际应用事项共765项,其中市级政府120项,区级政府应用645项。目前,80个政府部门在上海市信用平台上开通账户757个,初步实现信用应用从市级部门向区级政府延伸拓展,成为创新政府管理的重要支撑。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市信用平台累计提供查询2557万次,其中法人信用信息查询778万次,自然人查询1779万次。
中宏网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全面迈向应用发展新阶段。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在自贸区改革、金融企业监管、环保领域、商务领域、各区管理、工程建设招投标、社会领域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改革,2013年12月上海市率先开通市信用平台自贸试验区子平台,12月31日正式开通自贸区服务窗口,探索开展基于信用三清单(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行为清单、应用清单),覆盖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三阶段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2013年以来,自贸区依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围绕工程建设招投标、综合执法检查等重点领域,研究信用评估和分类监管思路,开展信用监管,减少监管成本,进行动态预警,提高管理时效的应用效果。市信用平台自贸试验区子平台接入自贸区企业30000余家,归集833家企业负面消息2162条,包括民事刑事判决类信息1099条、执行类信息85条、税务认定非正常户信息323条、其他信息655条。形成的信用制度纳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开通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查询服务窗口,试点行政审批告知承诺信用监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上海市金融监管部门开展简政放权改革,推出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制度,建立了银行业务创新与监管互动机制、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目前累计注册各类航运保险产品超过2400个。为加强风险监测,建立了跨部门、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与应急协调机制,搭建了新型金融业态监测分析平台。现有80000余家新型金融企业接受定期信用扫描,提升金融监测的预警能力。针对P2P企业监测社保、物业费缴纳等项目,通过摸索企业跑路前兆规律,有效防范了P2P行业的风险事件。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污染源监管、危险化学品管理、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去年共对2551家企业进行信用核查,其中负面信息企业有119家,占比4.66%,此数据为上海市环保局的行政审批、处罚管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海市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上海市信用平台,开通“上海商务诚信网”,发布企业商务查询、行业信用指数、黑名单公示、企业信用导航等内容,配合推出APP和微信公众号,促进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共享。在家居流通、网络零售等20个领域试点信用市场信用子平台,建设商务信用评价企业标准,确保信息归集、评价与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对接网络平台入驻商家的监管创新,由原来政府对商家的单一监管体系,转变为政府部门监管、市场自主自治、行业组织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模式。推动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线上线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信用评估、信用保险、信用支付等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应用。
上海市各区政府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发了信用子平台,以金山区为例,作为上海化工产业发展的密集区域,金山区有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等众多化工产业区,对于高风险的危化品行业安全监管以及环保监管的要求更高。金山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对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多个环节的信用信息汇聚互动。依托精细化、定制化的信用评价模型和分类监管措施,实现多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的联动监管。
2015年7月起,上海在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施工公开招标的项目中使用在沪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对建筑企业信用评分采取百分制。上海市住建委定期通过市信用信息平台查询34000余家企业的工商、税务、司法、安监、质监、水务、房管、市容等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和判决信息,来掌握相关企业的信用情况。其中8440家企业存在相关处罚记录,已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为日常监管提供参考。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申通地铁提供供应商信用检测预警服务,通过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每季度为申通地铁2万余家供应商进行信用体检,有效提升申通地铁供应商的甄选和管理,形成经验后向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推广。
提升市民信用价值获得感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将信用应用渗入市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努力增强市民对信用价值的感知度和获得感。
市民通过“诚信上海”APP可查询餐饮企业的“笑脸”和“哭脸”标示
“诚信上海”APP是一款具有上海特色的信用综合应用一站式移动终端平台,基于2015年市政府信用实事项目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创建,于去年11月14日“诚信活动周”首日上线,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所熟识。“诚信上海”APP为法人和自然人提供创新公共信用服务模式,与“上海诚信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诚信上海APP”不仅可以查询企业和个人的公共信用报告,登陆还可以查询“信用地图”,这里可查询餐饮企业的“笑脸”和“哭脸”标示,受到市民追捧。这是上海市食药监督管理局同上海市发改委、信用办合作,将全市5.3万户食品餐饮单位的信用分级监管信息纳入“诚信上海”APP信用地图的应用成果,为市民出门就餐提供方便。除了食药监局,首批入驻“信用地图”的政府机构还有税务局、海关、检验检疫局、酒类专卖局、烟草专卖局等。
“诚信上海”APP坚持“享信用”的理念,力求通过汇聚社会各方信用惠民资源,达到将社会信用改革成果惠及全民的目的。首批应用对接单位包括上海图书馆、付费通、春秋航空、东方购物等,信用较好的市民将在出行、购物、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上享受优惠价格或者高品质服务,“守信者”正在将信用价值通过此种方式“变现”。
《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首次将“信用状况良好”作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前置条件。信用状况良好是指个人或单位用户在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上未记载相关失信信息。若新能源车消费者认为市信用平台记载关于本人公共信用信息存在公共信用信息记载存在错误或者遗漏的、经市信用平台查询没有本人信息记录的、侵犯其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失信信息超过查询期限仍未删除情况的,可向信用平台书面提出异议申请。截止到去年底,共收到申请材料43784份,经审核限制购买新能源汽车法人249人,自然人552人。
2014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将上海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读者借阅信用信息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无负面记录的读者可免100元押金办证,这是国内首份“信用借书证”。目前,已经有50423名读者享受免押金办证借书。
据悉,今年上海市发改委、信用办将运用信用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实施信用惠民工程,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更多惠民服务,提升市民和企业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诚信意识,构建“诚信上海”,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