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信用共建 信息共享 三方共赢——来自“江西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报告

更新时间:2014-05-19 00:00:00
    98%的小微企业拥有信用档案、三年贷款增幅达200%以上、不良贷款率下降30%以上……这是记者日前在江西萍乡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发现的喜人变化。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选择了部分试点地区探索有地方特色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以来,江西萍乡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通过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培育扶持信用企业等一系列组合拳,逐步构建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政银企关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协作、各方参与”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为破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良好的样本,也成为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江西唯一一个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今年江西已决定在全省推广试验区经验。
    “大数据”构建互信纽带 信用信息成为沟通平台
    “信息不对称、抵押担保不足、信用意识不强,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中国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行长黄伟对记者说。2010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与萍乡市联手,以国家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创建了江西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探索通过信用信息建设和服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企业自报信息银行难辩真伪,银行搜集信息放贷成本太高,信用信息缺失一直以来都是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和征信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为此,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当地政银双方便以培育信用企业为目标,克服各种困难打造了“萍乡市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数据是研判的基础。这套信用信息软件系统由人行萍乡市中心支行统一管理,负责信息录入、管理和维护的人行萍乡市中心支行职员孙阿妞告诉记者,根据企业信用研判的科学要求,分类采集了小微企业36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包括财务报表、纳税情况、用电量、用水量、环保等。信息汇总工作量非常巨大,在当地政府强力推动和协调下,目前已经采集了全市工商、税务、国土、房产、供水、供电等30个职能部门的60多万条企业信用信息。
    人行萍乡市中心支行副行长肖秉毅介绍说,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有以下几大特点:覆盖面广,包括了试验区企业在内全市98%以上的小微企业信息,并为6119户企业建立了系统有序的信用档案;时间跨度长,信息收集时间已上溯至2007年;定期更新,其中纳税、水电量、环保等数据实现了按月更新;信息共享,辖区内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免费实时在线访问该系统,便捷地查询单户企业和关联企业信息,既能帮助金融机构发现和培育优质企业,也能及时监测企业水表、电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信息,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有了坚实的信用信息大数据作为支撑,试验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迈开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信用等级换来“真金白银” 金融数据逆势上扬
    在建立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试验区启动了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和评价工作。这项工作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试验区内各金融机构,每年根据小微企业信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由各金融机构为入围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打分。指标体系分为4大项14小项,涉及企业信用的各个方面,均以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汇集的企业信用数据为依据,得分70分以上的为信用培植对象,得分85分以上的为A级信用企业。金融机构按照“双向选择”和“一企一行”的原则选择培植对象,进行定向辅导和培育,梯次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同时,还在培植达标企业中开展了五星信用示范企业评选活动,获选企业享有最优惠的金融扶持政策。
    截至2013年12月,试验区10家金融机构在试验区累计培植小微企业400家,其中培植达标A级信用企业从首批的171家增加到现在的352家。2012年21家企业被评为五星信用示范企业,2013年这一数据增加至30家。政府对企业信用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2013年就有3家五星信用示范企业因为出现信用问题被“摘牌”。
    萍乡市副市长亓丕华欣喜地告诉记者,信用企业的评定和培育为试验区的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近年来,“煤城”萍乡由于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增幅在全省均排在后几位,但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却逆势强劲上扬。
    截至2013年12月,萍乡市各金融机构对试验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3.87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31.23%,与2010年启动之初增幅高达264.67%,增幅是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的3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大缓解。试验区内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信贷结构也不断优化,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均实现“双降”。在试验区工作带动下,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启动之初下降了35.32%。
 
 信用建设成为“推手” 政银企三方互信互通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王信认为,试验区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定就像一只强有力的推手,拉近了政银企三方互信的距离,打开了解决小微企融资难的一扇窗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首先,贷款成本和风险“双降”,银行有积极性。小微企业一直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最不愿、最不敢放贷的对象之一,主要障碍是双方信息不对称、信用不明晰、沟通存隔阂。信用体系的打造正好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使得试验区内的银行对小微企业从“远观”开始“近交”,放贷意愿明显增强。区内生产汽车涡轮增压器配件的企业“德博科技”副总经理吴学文介绍说,企业建厂之初资金困难,发不出工资,当时几乎没有银行愿意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12年被试验区评为五星级信用示范企业后,先后有5家商业银行主动找上门来沟通贷款事宜,良好的信用确实能为企业换来“真金白银”。

    融资效率提高,企业有积极性。目前,试验区内的银行为守信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激励措施,包括优先获得贷款支持、简化贷款手续、扩大授信额度、享受利率优惠、降低保证金比例等。大部分金融机构简化了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已达20多种,实现了从单纯不动产抵向多元化动产和权利抵质押、从单一债务人向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人、从单一保证向抱团增信和多户联保等一系列突破。

    企业壮大经济发展,政府有积极性。“政府更了解企业,银行更相信政府”,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有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抓手,地方政府“服务型”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针对问题,政府摆脱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有力无处使,坐等干着急”的尴尬境地。地方政府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在建立信用信息平台过程中,萍乡市和开发区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协调各职能部门为人民银行提供庞杂的企业信用数据。二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开发区政府成立了一家由财政全额注资的汇源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注册资金达1.2亿元,同时参照市场价格将园区企业的用地评估价格由13.6万元/亩提高到30―60万元/亩,超过评估指导价部分由政府向银行提供回购承诺书,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抵押担保能力。

    综合效益显现 扶持亟待加强

    信用试验区的建设不仅仅带来了金融数据的一路向好,而且产生了连锁式的综合效应。

    政府更加诚信,银行风险降低。开发区党委书记李锦林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政府诚信是企业和社会诚信的基础,试验区在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身的信用建设,对金融机构承诺的条件更加守信,做到了一诺千金不失信。在试验区出现的金盘电气不良贷款信贷风险事件中,开发区政府与相关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沟通、协商解决,有效化解了银行的不良贷款。

    银行主动服务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银行系统自身不断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了各种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目前萍乡市所有银行机构均出台了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办法,设立了小微企业信贷服务部门。此外,试验区内小微企业信用意识也普遍增强,为了培育企业形成信用意识,地方政府和银行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不少企业经常组织员工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宣传和教育,“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意识试验区内蔚然成风。

    记者调研发现,受组织构架、制度设计、政策权限等因素制约,目前试验区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障碍和“瓶颈”,需要相关部门综合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加强扶持。

    一是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人民银行协调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能力有限,信息采集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迟报、漏报、不催不报,甚至以各种理由拒报的情况。受访者建议应从中央层面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整合多方信息,将信息采集更新纳入政府部门日常工作实现机制化、常态化。

    二是银行支持配套措施亟待加强。不少受访者反映,目前银行系统对守信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授信倾斜、利率折扣等优惠措施普遍不足,仍有很大扶持空间;多数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权限不在省市一级分支机构,基层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经常“有心无力”,希望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研究和扶持力度,对守信企业适当放宽审贷条件、提高融资额度、创新融资方式,让守信者真正得实惠。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