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北京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年内建成 食品安全重点披露

更新时间:2013-02-04 00:00:00

    前不久,一条“温州电视直播年终述职、官员满头大汗”的新闻,引人关注。每到年终,浙江省温州市直各单位的“一把手”都要参加现场直播“大考”。在这个“考场”上,“考生”是市直各单位的“一把手”,“考题”是当年工作完成情况和明年工作计划,“考官”则是由市各套班子领导、督考专员、专家学者、媒体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评委团。考试成绩将与“一把手”的“进退留转”直接挂钩。“互学互比”是该市实施“考绩法”、创新绩效考核方式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开局之年,温州率先推出了“考绩法”,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提高干部执行力。两年来,该市通过这一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全力构建“赛场式”的干部竞争平台,让全市干部在“赛场”上竞争,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定进退。 
    
    全员考绩,层层传导压力 
    
    如今,对温州各级干部来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已不复存在。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温州酝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手推出“考绩法”,给干部以压力、给工作以动力,激活干部队伍这“一池春水”。 
    
    改革用意何在?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温州实际的考绩体系,实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考绩就跟进到哪里”,用考绩提高效能,增强发展“软实力”。 
   
     2011年1月,该市《县(市、区)考绩法》、《市直单位考绩法》正式出台,将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和市直单位的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全部纳入考绩范围,实行“分类考核、量化考评”和“你考别人、别人也考你”,即按实绩、排名、测评打分的办法,实行“上评下”、“下评上”、“左右互评”,使各被考绩单位既当“考官”又当“考生”,形成立体式评价体系。 
   
     一年后,温州再推干部管理新举措——全员考绩制度,对市直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中层及一般干部职工,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随着全员考绩制度的实施,“考绩法”把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层层传导压力的机制。 
    
    这种机制在“赛场式”的平台上集中展示,让全市干部“上赛场比武”。每月初,当地报纸公布的一幅幅固定资产投资、城乡统筹发展、综合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排名表引人关注,谁第一谁末位、谁进步谁退步,一目了然。每到年终,在各县(市、区)和市级功能区开展“互学互比”活动,查年初承诺兑现情况、看当年工作落实情况、听明年工作打算、比各地发展势头,通过电视、网络现场直播,对“一把手”进行年度“大考”。 
    
    “六督联查”,提高政府绩效 
   
     2012年5月,温州市首次通报了三起“落实事故”,对市国土资源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国投集团等责任单位通报批评、责成整改。据悉,该市将未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实相关工作的情况当做“落实事故”。
     
    这次通报“落实事故”,给温州各地各部门敲响了“警钟”,让全市干部深切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实绩为“尺子”、奖优罚劣动真格的决心。 
    
    在实施“考绩法”中,该市实行“强制排名、强制定档”,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四个考绩档次。而领导干部的考绩则与单位的考绩挂钩,同样,单位排名相应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得分排名。该市还实施“考绩奖”,把考绩结果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打破平均、奖罚并举。  
    
    温州还大胆尝试,把考绩权交到群众手里,实行绩效承诺、绩效公布、绩效监督,每年制定的目标任务、承诺表态都在网上公布;每月公布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向媒体公布各地各部门承诺完成情况,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评价,并整合督查力量,实现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六督联查、六管齐下”,强化工作推进和落实。 
    
    2012年,温州市纪委、监察局吹响了“破难攻坚”专项监察的“号角”,行一路问一路,协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破难攻坚市民监督团”,对阻碍城市建设的“拦路虎”、“绊脚石”予以曝光,监督相关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兑现社会承诺。 
    
    争先进位,迸发干事激情 
    
    2012年上半年,温州产生首批16位“考绩择才”干部。48周岁的刘峰就是其中之一,他从龙湾区委副书记提任市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刘峰的脱颖而出,是因为其所在单位考绩优秀、个人考绩名列前茅。 
    
    “考绩择才”,凭实绩用人。一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敢于攻坚、善于破难的“干将”,走上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如今在温州,“干事、成事”成为干部开展工作的“指挥棒”。 
   
     审批效率在提速。温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凡是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区办;凡是企业的事都在中心镇(功能区)办;凡是老百姓在社区和企业在中心镇(功能区)办不了的,都由社区和中心镇(功能区)代办;哪一级投资的项目由哪一级审批;哪个部门不放权的、违背前面几条原则的,就把部门领导派到下面去“体验式工作”。 
    
    “破难攻坚”在行动。温州市连续两年开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实施了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攻坚、振兴实体经济、村房“两改”等专项行动,进一步破除发展障碍,加快改革进程。 
   
     瓯越大地,干事创业的激情再次点燃。 
    
    在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2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温州投资增速“领跑”全省,完成22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促进发展“升挡提速”。 
   
     两年间,市区拆除违建190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500多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翻了近一番。 
    
    曾经10年无法启动的市区城中村改造如今正如火如荼展开,城市“疮疤”正欲蝶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