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江苏省无锡市粮食局全面推进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07-01-25 00:00:00

所谓信用,就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所谓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就是以培养粮食收储、加工、销售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全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5年,省政府把无锡市和粮食行业确定为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行业,在省粮食局和无锡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无锡市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2005年9月份启动以来,经过近一年多的积极探索,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企业的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市政府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各界反响较好。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粮油食品产业成长的发展工程来抓,作为打造诚信行业的基础工程来抓。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我局成立了无锡市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落实。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三个工作组:一是制度规范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粮油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披露制度、奖惩办法等制度规范;二是系统建立组,主要负责建设粮油食品安全信用服务系统,为信息征集查询、评价、披露提供网络和技术支持;三是宣传培训组,主要负责开展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宣传和业务培训,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开展调查,摸清情况。为夯实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局开展了企业信用基础调查,对全市161家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切实做到对粮食经营企业情况明、底细清,并确定了13家试点单位,于2005年12月初召开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和正式启动了试点工作。

    3、公开承诺,营造氛围。13家试点企业向全市人民公开发出倡议并与无锡市粮食安全信用体系领导小组签订了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是产(商)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同时,通过“无锡市粮食局”网站、《无锡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有关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信息,刊载了13家企业的倡议书。通过宣传,营造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建立框架体系,全面开展试点

    粮食经营企业包括加工、储存和销售三种类型,为从整体上提高粮食安全信用水平,我们在市食安委的支持下,对以上三类企业同时开展试点工作。这种试点形式在全国属首创,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出台标准,有章可循。一是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信用监管档案示范文本。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建立企业的经营档案和信用档案。建立企业的经营档案就是企业结合自身内部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就是把每次对企业检查督导的内容及企业所受的褒奖、处罚、消费者的评价等原原本本地记入到档案中去,一方面可促进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对职能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5年以来,我们按照企业的加工、储存、销售流程,对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制订了生产经营档案(包括小麦粉、植物油、大米、收储、销售)、信用监管档案等六大类示范文本,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企业采购、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以及信用监管等各个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认真加以宣传贯彻,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系统化的示范文本增强了可操作性,体现了政府对行业和企业的指导与服务作用,强化了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二是制订落实粮食信用体系各项制度。在开展试点工作中,我们结合行业特点,组织起草制订《无锡市粮食安全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披露制度》。在市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反复修改,征求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并由市食安委转发了此文件。这三项制度从粮食安全这一特定角度出发,规定了粮食行业安全信用等级划分、等级评价、评价方式及信息管理的要求,形成了让收储、加工、销售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知晓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掌握、发布粮油食品安全信息,做到试点工作有章可循。

    2、宣传培训,提高意识。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把宣传教育贯穿于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召开了动员会和现场推进会,举办了培训班,对如何建立加工、收储、销售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和信用监管档案分别进行了辅导、讲解和培训,让企业了解粮食安全信用信息的征集要求和方法、评价标准和依据,披露途径以及等级分类管理的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以及现场宣传和市民咨询活动,发放粮食科普知识宣传资料近万册,接受市民咨询1500人次,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相关内容50次,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粮食安全信用意识,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3、等级评价,正式授信。按照《粮食安全信用评价制度》的规定,由市食安委牵头,工商、粮食等部门组成的评审组对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等12家自愿申报试点企业开展了信用等级评价。现场评价采用了听、看、查、访、评的方法,对企业原粮采购、粮油产(商)品生产、销售、储存质量过程控制及售后服务等涉及粮食安全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审。同时,通过《无锡日报》等媒介进行公示,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最终,接受评价的12家企业都达到了信用A级的分值。市食安委为此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给予正式授信、并颁发A级和AA级企业荣誉证书。

    三、建设“放心工程”,确保长治久安

    “放心粮油”活动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确保粮食市场的长治久安。

    1、树立品牌,扶优治劣。在市食安委、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我们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放心粮油”产品及经营企业评选活动,2003年开始开展了“无假冒伪劣粮油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评选活动。几年来,共有5批28家企业被评为“放心粮油”企业,43只产品被评为 “放心粮油”产品; 共3批11家企业荣获“无假冒伪劣粮油商品”经销单位称号,39个产品荣获“无假冒伪劣粮油商品”称号。同时对被评为“放心”“无假”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放心工程”的持续开展为引导消费,树立品牌,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粮油市场体系作出了贡献。

    2、加强监管,规范市场。2005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无锡市粮油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精神,我们通过强化粮油行政执法监察支队建设、推出“粮食110”应急服务等举措、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以06年为例,全市共组织较为集中的粮食安全执法大检查15次,共抽查米、面、油产(商)品、原粮487只,产品合格率95.9%,代表数量9975万公斤,覆盖率达65%。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期间先后组织4次专项行政执法大检查,有26家收购企业接受了检查;同时还对入库的原粮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查处,切实维护了粮农的利益。

    3、抓住典型,警示戒免。根据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引入黑名单”和“强制退出”机制,严厉查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案件。对武进某粮食加工厂将河水掺入稻谷中、江阴某粮油购销有限公司销售“问题大米”等违法违规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作了警告处分,限期整改,同时撤销了该公司“放心粮油”的称号,对其不诚信行为进行信息披露,该品牌放心大米由此退出学生餐桌和市场优供点,并召开全市粮油生产经营者座谈会,让更多的经营者、生产者从中得到警示和教育。

    近两年的信用试点实践,内容是丰富的,探索是积极的,我们的主要经验与体会是:领导重视是前提,部门联动是基础,标本兼治是关键。2007年,我们将围绕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扩大信用体系试点企业的覆盖面、建立评价奖惩机制三个重点继续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为全市乃至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为实现“诚信无锡”、“诚信江苏”做出积极的贡献。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