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河北廊坊初步建成信用体系基本框架

更新时间:2010-09-17 00:00:00

    1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暨2010信用管理国际论坛上,廊坊市从200家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唯一“2010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称号。这是继日前在“中国信用高峰论坛”上荣膺全国唯一“中国信用共建特别贡献奖”之后,廊坊市信用体系建设获得的又一殊荣——— 经过7年全力打造,廊坊市覆盖全市的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监管平台的城市,市民、企业可随时登录监管平台对重点人群和企业信用进行查询。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政务、商务、金融生态的基础。”廊坊市市长王爱民说,诚信缺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危害社会和谐,而“讲信用”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廊坊市从2004年就在全市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连续7年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力推动“诚信廊坊”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类信用信息散落在工商、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和各类协会,牵涉部门多、技术难度大、运行过程复杂。为此,廊坊市确定了“政府搭台、政策利导、市场运作、共赢发展”的建设思路,政府利用公信力牵头归集整理发布信用信息,健全和完善行政性、社会性、市场性惩戒机制,建立信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鼓励支持全社会使用信用产品等,廊坊信用体系建设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

    通过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有机整合,廊坊市构建起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交换和共享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在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信用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打破了信用信息的采集、监管和使用的割裂状态,消除了信用信息的孤岛现象。截至目前,他们已征集各类信用信息500多万条,内容涵盖政府、企业和重点人群三大部分,其中失信信息70多万条。

    “让‘诚信廊坊’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关键在于运用好信用评价成果。”王爱民介绍,“要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让有信用的好企业在廊坊大发展,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在廊坊寸步难行。”从今年6月份开始,廊坊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三大领域全面使用信用报告,信用产品应用逐步向更广领域拓展。

    随着覆盖全市的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廊坊市信用产品的应用逐步拓展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上游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大动力,下游信用产品应用有了更大范围。7月份廊坊市下发的《涉税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工商、房管、财政、质监等15部门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是信用信息及时征集和信用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次“试水”。方案实施后,房地产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将各自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房地产项目销售情况实时传输到税务部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仅廊坊市区就增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2266万元,同比增长了51%,有效堵塞了税收漏洞。

    全国政协委员、有“中国信用提案第一人”之称的童石军,用“可行、佩服、感动”三个词评价廊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他说,廊坊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被誉为“廊坊模式”,对全国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来源:华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