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昆明市用诚信构建安全金融生态 诚信兴市

更新时间:2010-06-17 00:00:00

    日前,昆明首次对市本级政府投入到教育、卫生、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62亿元直接债务,以及市级投融资公司用于滇池治理、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663.2亿元债务进行了披露,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的一次真正体现。

   今年(2010年)以来,中央把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注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作为国家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期,国务院和金融监管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省市逐步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性债务管理体制和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体制机制,保证地方政府合理的融资需求,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并迅速采取行动,主动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主动清理债务,主动推动投融资公司债务保全。在制定政府债务偿还计划,落实公司债务保全计划的同时,要求市级投融资公司将确保债务安全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同时狠抓规范运作和资金管理。

    日前,昆明首次对市本级政府投入到教育、卫生、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62亿元直接债务,以及市级投融资公司用于滇池治理、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663.2亿元债务进行了披露,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的一次真正体现。两年来,昆明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道路上,以诚信立市、兴市始终是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处于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大开发热潮的昆明,地方经济腾飞离不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创造安全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则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地方政府的肩上。

    高瞻远瞩 谋划发展大计

    近年来,昆明市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这一主题,突出“富民、强市”两大目标,一手抓软环境营造,一手抓硬环境建设,强力推进“123456”工程。即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微循环道路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开辟、城乡公交一体化、昆明信息港开港等1年实现工程;“一湖三环”闭合、园区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2年突破工程;主城区、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市域环境生态系统建设等3年达标工程;主城和环湖轨道交通、“两环五射”高速公路、昆明新机场一期、牛栏江调水等4年基本投运工程;城中村重建、主城改造、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等5年提升工程;城市地铁、滇中城际轨道、滇池清淤和外流域调水、城市“四创两争”、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滇中区域“同城”发展一体化等6年基本实现工程。

    面对如此宏伟而庞大的建设工程,一个任何人也无法回避的矛盾严峻地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昆明要谋求跨越式发展,巨额的建设资金哪里来?凭借地方财政现有财力,又怎样才能做到建设与投资之间相匹配?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指出,昆明是云南唯一特大型城市,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社会集聚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然而,作为云南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心,肩负重大责任的昆明长期以来各方面的投入欠账却很大,人均投资、地均投资、财政投资、社会投资等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提升资源运作、产业运作、资本运作、技术或知识产权运作、人力资源或人才运作能力。通过运作资源,建立资源交易市场;运作产业,建立产品交易市场;运作资本,建立资本交易市场;运作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运作人才,建立人力资源交易市场。思路决定出路,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和决心,拿出恒心和耐心,立足于“打基础、还历史欠账”,以长足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重大机遇,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市域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从经济、文化、教育、软硬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提高城市的集聚力、竞争力、辐射力和美誉度。

    打破常规 助推昆明圆梦

    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效对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昆明的城乡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滇池治理为例,2008年昆明施行的滇池治污从治人开始。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获国家正式批准,65个治理项目除已完成的8个项目以外,其余项目全部在去年开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流域综合整治的总投资估算达到92.27亿元。

    “往长期看,从2008年到2020年期间的13年,滇池治理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一位政府官员透露,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些空缺。

    面对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显示出了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并积极探索新思路。市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的要求,为了滇池治理更加有效,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推行项目排序和投资效益优先制度。研究建立滇池环保基金,尝试城市环保债券,探索引入风险投资,积极推进BOT(建设运营转让)项目建设运营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市去年1350亿元的投资大盘的带动下,滇池治理迎来了新一轮大干快上的发展良机。

    与此同时,昆明市实施的入湖河道整治“158工程”,“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去年以来全面展开。在常抓不懈的“河长制”落实工作中,如今35条入湖河道整治成效明显,实现了“在河堤上走,两岸是绿树,河水是清澈的,大自然的芳香扑鼻而来”的愿景。

    不久前,中央调研组在调研滇池后评价道:力度大,有成效,这样做下去,滇池治理大有希望!而在持续加大投融资力度中,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前期工作目前也基本完成,德泽水库大坝已实现截流。环湖干渠(管)截污工程的东岸、南岸干渠截污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西岸干渠截污完善工程正按计划开展前期工作,截污干渠5月实现了试运行通水。

    截至目前,昆明市整个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共完成退塘、退田4.4万亩,退房90.9万平方米,退人1.6万余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34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8.1亿元。在滇池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整治325.5平方公里,流域林木绿化率达50.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6%。

    除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显著成效外,昆明市采取投融资方式建设的二环快速系统也于2009年9月正式通车,三环闭合西、北段工程建设目前也临近尾声,即将引领昆明进入三环时代。正是靠着有效的投资措施,昆明的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微循环道路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开辟等民生工程,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步伐中得以如期实现。至2009年底建成的15079套廉租房、约2万余套经济适用房,解了民忧,让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了尊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让农村孩子可以享受城市孩子的学习条件。

    对此,有政府官员曾说,昆明要实现科学跨越新发展,如果仅仅按照常规套路、传统做法,那么“123456”工程的圆梦将会更加艰难,抑或推迟到不知什么时候。

    筹资聚财 加速开发建设

    一位分管工作的市领导介绍说,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政府确实做到了把所融资金都投到了每一块产生实际效益的领域。“我们通过统筹资源配置,避免了投资闲置、浪费资源、乱占资源、缺失资源。通过统筹债务管理,始终把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保证举债有可偿的资金资源,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据了解,经过认真清理核实,昆明市本级政府目前的直接债务全部投入到教育、卫生、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债。在和驻昆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银政、银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政府和银行机构形成了互惠共赢的局面,至今没有出现拖欠债务、延期偿还债务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市级投融资公司的融资主要用于滇池治理、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移民搬迁安置,以及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市级各投融资公司偿债及时,资金链接有序,均未出现债务危机。各公司对到期的每一笔债务都做到了按时、足额偿付贷款利息,从未以任何借口拖欠还款,影响公司信用。

    昆明市的决策者们在推动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的同时,始终在考虑筹集建设资金。在投融资过程中,市政府一直在强化统筹协调,主动压缩一般性投资,重点保证已经开工的滇池污染治理、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和“三农”投入等项目的投资,确保市级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昆明是一座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2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真正能有效开发利用的占比其实很低。长期以来,大量闲置土地的资源价值并没有真正显现出来。由于储备机制的不完善,大批土地一度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粗放型的利用方式不仅制约了城市的规划发展,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新昆明建设中,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土地资源资产资本化运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城乡规划全覆盖、土地利用规划全覆盖、土地储备全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全覆盖、市场配置资源全覆盖、资源集中公开交易”等六个“全覆盖”,坚持做到了政府依法管理不缺位,开发建设不越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土地储备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通过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土地储备和供应管理运行机制,政府牢牢掌握土地一级市场,将基础设施投入纳入土地开发熟化成本,做到土地成本构成清晰、分摊费用明确、成本组价完整。如此一来,既达到市场化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又确保了债务还款来源,也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

    据了解,今年全市纳入规划储备的用地范围约30万亩,指标储备土地7万亩,实物收储土地6万亩,向市场公开供应土地1万亩。按照昆明市“54321”定价原则和市场价值,年内完成规划储备的土地价值可达近9000亿元,完成熟化收储的土地价值可达近1800亿元。

    在实施土地一级开发,按规划将各项建设纳入土地储备熟化建设中,昆明市当前正在推动的“储地—融资—建设”和“储地—整理—出让”两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的将是城市投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这样一个经营城市的良性循环。对于立志建设成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龙头、民族文化强省枢纽,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探索和实践新昆明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诚信兴市 追求各方共赢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政府信用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首要之义,一个政府讲公信、企业讲守信、公民讲互信的城市将无敌于天下。

    在2008年度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的揭晓名单中,昆明以排名第9的位置,紧随香港、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把诚信作为立市之本、兴市之基,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到2012年打造完成一个“政府讲公信、企业讲守信、公民讲互信”的诚信昆明。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失落会导致地区没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不止一次强调,打造“诚信昆明”,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是顺应发展时势、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云南特征、具有昆明特色的信用体系,让诚信成为昆明企业的品牌、政府的规范和社会的风气。

    两年来,随着昆明市的政府信用建设和企业信用建设不断推进,在深化投融资改革、主动清理债务、规范投融资工作中,昆明市始终把维护政府信用、投融资公司信用当作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偿债有道。

    此次,市政府从建设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高度出发,主动公布欠债,并共邀金融界朋友问症把脉规范投融资工作,完善改革措施,这项大魄力的举动不仅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也得到了银行机构的支持。

    金融界人士评价道,市政府主动披露债务,本身就是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体现。在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支持昆明经济发展中,银行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投融资公司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昆明城乡发展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经济增长基础夯实的同时,也激活了金融业,推动了金融创新。置身昆明不断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银行机构愿意按照“区别对待、风险可控”的原则,继续对昆明符合国家政策的建设项目给予后续资金支持,使项目尽快发挥效益。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