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上海市政协专项调查指出社会诚信不是可有可无

更新时间:2010-03-01 00:00:00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行为基本准则,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必要规范。诚信,对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深远意义。为此,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采用召开座谈会的定性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相结合方式,对上海社会诚信问题展开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获得有效问卷1856份,回收率达92.8%。调查对象是20岁至65岁的上海市民,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有上海户籍的占91.2%;目前在职人数12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5.4%;文化程度在高中高职及以下的占57.1%,大学学历以上的占39.7%;从收入情况上分析,分别有879位和933位被调查者提供了本人和家庭的月收入状况,人均月收入为2913.26元,家庭月平均收入为6602.78元。在编辑合成这份调查报告时,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对调查数据作对比分析和增删。
  
  科研机构、居委会可信度高
  
  诚实守信,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诚信的社会,是每个公民期盼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与社会整体诚信程度的评价作比较,市民明显感觉,社会发展要好于社会整体的诚信程度。前者的得分是6.55分(满分10分),后者得分是5.78分。
  
  调查数据显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一定会吃亏占17.8%,大多数会吃亏占30.6%,有时会吃亏占41.8%;认为不会吃亏的比例还不到10%。因此可以推论,大多数市民对于诚实守信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而对身体力行则还心存某些疑虑。
  
  那么,为什么市民感觉诚信的人容易吃亏?统计结果显示,在导致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的原因中,唯利是图、道德水平下降和对不诚信行为惩处不力位列前三。
  
  调查发现,人们所关注的社会诚信主要对象是政府占64.8%和企事业单位占12.7%,其次才是个人和社会团体分别占10.6%和6.4%。由此可见,政府及企事业部门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状况的风向标,也是实现社会诚信状况好转的关键。
  
  我们还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在民众心目中的可信度进行了调查(采用5分制,4分以上为较为信任,3分处于部分信任的水平,2分为比较不信任),结果显示,科研机构、居民委员会、司法等机构的得分最高,最低的是房地产机构、城管和物业公司。
  
  消费领域诚信看重民生问题
  
  市场是检验社会诚信最重要的空间,交换行为的基础是信任。本次调查着重于消费者对目前市场诚信状况的评价,同时还涉及消费者本身的一些消费习惯。
  
  对目前众多经济行业部门存在的诚信问题,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分析后,可以归纳成两大不同性质的部门:
  
  第一类是市场部门,分别是:中介机构、广告行业、房地产、食品行业、餐饮服务、药品、旅游、商业零售和物业管理。该类的平均得分为3.52分,显示出问题相当严重,其中中介和广告机构位列榜首。连接消费者与市场的代理机构和中间组织、向消费者介绍产品和新的消费方式的宣传性组织,这些本应以诚信作为生存和发展准则的机构,成为目前消费领域和市场机制中最不能信任的部门。此类行业中住房、食品、药品、商业零售、旅游等都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直接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此类行业的低信誉必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二类是公共事业部门,平均得分为3.11分,问题也非常明显。这些行业大多属公共事业与金融保险业,且多是国有经营部门,其中不乏带有公共福利性质的部门和行业,提供的多为公共物品。
  
  广告不仅介绍产品与服务,而且制造、引导人们的消费兴趣和习惯。然而由于虚假广告、宣传过度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对于广告的信任已经有所保留。满分为10分的评价中,人们对于广告的信任均分只有4.21,可以说是偏向基本不信任,表示完全不信任和很少信任的比例为64.8%,表示基本信任的比例为28.4%,表示完全信任和大多信任的比例仅为6.7%。在统计中,年龄与信任程度呈现一种弱相关关系:年龄越大,对广告的信任程度越低。1949年以前出生的人对广告的信任程度只有3.62分,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为3.49分,60年代出生的人为4.16分,70年代的人为4.11分,而“80后”的信任程度为4.38分。在表示信任的116人中,73.27%属“70后”“80后”群体,他们都表示会根据促销宣传而去购物。
  
  人际交往之间家人最为信赖
  
  相比五年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2%的人认为诚信水平下降了,表示差不多的比例为37.3%,表示有不同程度提高的比例为18.5%。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文化程度越高对诚信水平评价越低:如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认为社会诚信水平有所下降的比例为45.8%,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为40%。这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员对目前社会诚信现状的评价总体基本一致。
  
  从受调查者对目前上海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评价来看,单位领导和居委会干部的可信赖程度在排序中所处的位置表明,就业单位和住地管理部门在居民的生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三种不同的社会支持,也就是需要三种社会信赖:第一是家庭支持,这是最先和最直接的支持与信任;第二是社会支持,即家庭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的支持,如朋友和同学;第三是公共支持,是体现一种普遍公平和正义的支持,可以表现为物质、行为和舆论上的支持,而第三种支持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支持。
  
  虽然人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对象往往是家庭成员,但在不同的情况面前,求助对象的重要性还是有区别的。如在债务纠纷问题上,律师和法官的位置非常靠前;在住房问题上,政府官员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就业和家庭纠纷中,居委会干部显示了他们的特殊地位。
  
  发生重大的事件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民众的选择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如今上海市民尊重法律、正当维权的意识日益加强。如人们选择最多的途径就是到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权益,比例高达82%;第二是到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请求合理处理,这个比例也高达80.80%;第三是找居委会/村委会,让他们与有关部门交涉解决,达67.80%;第四是跟随大多数,大多数怎样我也怎样,占32.1%;第五种方式是征求签名向报纸媒体反映,占20.80%。
  
  建立诚信社会关键在于政府
  
  调查中征询了关于加强上海社会诚信建设重点的意见,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政府行政和执法能力,占85.5%;培养个人诚信道德水平,占53.9%;实现司法的公正,占51%;其他依次为规范企业经营活动、金融监管、规范科学活动和学术研究。
  
  这个排序显示出,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效公正的行政管理、诚实守信的个人道德和惩罚得当的司法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市场活动的有序、企业经营的正当、金融监管的有效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对于政府应该在哪些环节上提高行政透明程度,统计的结果如下:
  
  与本次调查的其他有关结论一致的是,民众极其关心食品、药品的质量管理问题,在质量认证等环节,民众对政府有明确的强烈期待。排位居前的几个内容都是目前社会热议和社会舆论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政府服务于民、清正廉洁、管理有效和信息公开已经成为目前社会诚信建设的决定性内容,政府首先必须取信于民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头等大事。
  
  本次调查邀请了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就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首先要明确,国家机关的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构建诚信社会,关键是要构建诚信政府,政府依法行政和执法的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社会后果以及政务公开的程度,都是社会诚信的核心构成和必要内容。
  
  其次,社会诚信建设的重点是民生领域。委员们和专家们指出,从调查情况看,涉及民生的经济部门和公共部门都存在信誉低下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政府行政效能的作用及其体现。加强民生领域的诚信治理和建设,有助于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安全与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诚信奖惩机制也是委员们和专家们相当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要通过一系列的信用制度设计来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塑造社会风险防范及诚信多获利的社会价值观。完善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要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将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以及贪污、行贿受贿、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信息,纳入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对于失信企业和个人,在公司注册、企业经营合作、银行贷款、信用卡申请等方面予以限制,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使失信的成本大于守信的收益,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的产生。
  
  第四,大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文化是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社会能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诚信文化建设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
  
  值得欣慰的是,受访者对未来上海社会诚信状况的预期,调查结果尚属乐观:认为在不同程度上会比目前有好转的比例为54.8%,认为差不多为19.5%,认为无法估计的比例为18.7%。从中也可看出,超过5成人对社会诚信情况会好转的预期充满信心。

来源: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