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专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机构的省份,并在全国率先以特许经营方式,确定专业公司开展信用服务。全省的信用平台已经建成,10个政府监管部门信息已经联网。去年四季度开始,全省十多万保险从业人员第一批开始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近日,记者深入采访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时感受到,信用社会第一波冲击已经来临,“信用身份证”正大步走入我们的生活。
“信用身份证”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阅读提示:有房有车收入稳定,只借11万的房贷,但这样的“优质客户”银行愣是一分钱不借给他。原来这位老兄的信用记录很不漂亮,他在其它银行赖着7万元的汽车贷款没还,早就上了银行共享的“黑名单”。“信用记录”作为“第二身份证”正给咱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银行行长也销不掉欠费“不良记录”
A君是南京某商业银行支行的副行长,最近他有点烦。他烦恼的是自己办信用卡“卡了壳”,接连几家银行都拒绝给他办信用卡。拒绝的原因都是一条,说从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里面查到他的个人信用有“不良记录”。原来他在其它银行办的一张信用卡,锁在抽屉里没用,年费没交,不守信用的“逾期”已经记录在案。
他辗转找到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征信管理处,看看有什么办法能把“不良记录”给销掉。人行南京分行征信管理处的张静峰处长告诉记者,如果企业或者个人认为银行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存在错误,可以向人民银行提出“异议”,人行核实后,如发现确实是“冤枉了好人”,上报人民银行总部修改。但如果银行没弄错,个人信用不良记录谁也无法修改。按照国际惯例,个人的不良记录要在系统中至少保留7年。也就是说A君因为一不小心失信了,7年内他办信用卡、贷款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张静峰说,现在很多人的信用意识还很不强,“睡眠银行卡”年费没交、没有及时归还到期贷款等失信行为都会一一记录在银行的征信系统里面。我国银行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5.3亿人的基本信息,5500万人的贷款记录,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其中江苏410万户个人贷款账户,402万户个人信用卡账户,全被这个数据库“一网打尽”。“这么说吧,只要你跟银行打交道,那么银行就有了你的记录。不管你在哪里形成的信用记录,全国各地所有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都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内部共享的这个征信平台查到。”
守信受奖:信用可以“换钱”
南京市商业银行去年11月刚刚推出了一个“信易贷”个人信用产品,信用好的人不用担保、抵押,就可以获得信用贷款。“信易贷”开张不到一个月,180位南京人凭着良好的“信用”从银行借走了1800多万元的贷款,最多的一位直接从银行贷款40万元。目前很多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也给信用好的客户很多“甜头”。比如,信用好,房贷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5%,车贷下浮10%。
省信用办副主任储理石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有相应制度配套,形成失信惩戒机制,要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同时也要有守信嘉奖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养成守信的习惯。
建设信用社会,绝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失信者”,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信用社会,守信,可以得到奖励,信用可以直接用来“换钱”。
失信受罚:“老赖”处处碰壁
现在银行发放贷款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查信用记录,调看信用报告。“老赖”一旦上了“黑名单”就别想从银行里借到一分钱。
记者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工商银行的客户胡某大学毕业后,没有按协议归还国家助学贷款,好几年杳无音信,3347.95元本息的逾期贷款成了坏账。2006年8月,胡某突然从另外一个城市赶来还了全部贷款。原来胡某在另一城市买房,信用记录显示其有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记录,银行拒绝贷款。据了解,现在银行的征信系统实现了异地跨行跟踪。在南京欠钱不还,即使跑到新疆、西藏,只要到银行开工资账户,只要到银行交水电费,系统马上就能根据身份证号码“准确定位”。
省征信公司的张勇认为,信用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很有力的软约束。该公司正在做的一项业务让他体会到了信用的力量。“电信、电力等企业,都有一些‘收不上来’的小额欠款。我们的办法是,不用上门,就发信用催收函。第一次发函不还款,你的不诚信记录将被输入信用系统;第二次不还,将成为你的信用污点,第三次还不还,你被纳入不诚信名单。”张勇说,“现在我们每个月都能帮助催收回来120多万元的欠费。”
苏州,发个短信就能查“黑中介”
阅读提示:国内某知名企业被国外一家小公司骗了几十亿元,邓百氏公司的专家对此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惯例,做生意前先查一下对方的信用档案,最多花1000美元就避免了数十亿元的损失。我省的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将来人才市场上的招聘单位值不值得信赖?商场上的新伙伴做生意是不是“规矩”?只要查一下企业的信用档案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在苏州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记者随机查询了“苏州新协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信用情况。很快,电脑屏幕上跳出了企业名称、地址、营业执照注册号等基本信息。此外,记者还看到这家企业的身份信息、良好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等四类信用信息。点开良好信息,记者发现,这家公司曾获得市级免检、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称号。
苏州市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常务副总赵为强介绍说,目前他们的数据库已经汇集了苏州公安、卫生、药监、质监等26个部门单位的100多万条企业信用信息。公司正在进行数据库二期工程的建设,将触角延伸扩大到县一级。同时,该中心正在开发一个短信平台,只要发送一个短信,就可以查询企业的信用信息。“比如,民工找工作,要查看自己是不是进了黑中介,只要发送一个短信就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信用情况。”
在全省范围,我省还有一个更大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这里可以查到全省70万企业的信用信息。省办公厅办公自动化中心主任胥家鸣介绍,每个月1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从我省工商、税务、质监、法院等10个部门归集到这个信息平台,近期信息归集的政府部门将增加到40个。利用这些信用信息,政府部门间已经实现了联动监管。其威力之一就是一批“税务黑户”被逼现形。企业今天在工商部门登记,第二天相关信息就发送到了税务部门,“税务黑户”再也无处藏身。据介绍,目前这些个平台上的信息还主要局限在监管部门内部共享,将来要向社会公开,让大家都可以查询。
采访中,赵为强也指出,目前企业对信用信息的重视和利用度不高。“目前社会对信用产品需求不足。”赵为强说,他们曾对391家企业进行过调查,结果有3/4的企业认为信用比较宽泛,可有可无;大多数的企业对信用知识了解不够,不懂得如何利用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机制进行控制、不知道如何利用信用服务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而外资企业多数有专门的信用部门,或者有专人负责信用工作。”
12万保险人率先建档
阅读提示:保险员工的跳槽率超过30%,走马灯般轮流换的保险推销员,咱们老百姓凭什么相信?从今年开始,这样的担心也许就逐渐的少了,我省为每个保险代理人建立信用信息档案。以后,咱们可以对保险营销员说:“请给我看一下你的信用报告……”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出保险代理人的信用报告了。”2006年12月22日,省征信公司董事长张勇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最新工作进展。去年10月,投资1700万元的省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在该公司正式开通。我省保险代理人员成为首批进入系统数据库的人群。
江苏保监局的吉世旺告诉记者,目前全省15家寿险公司的12万保险代理人已经全部进了数据库,他们从业期间的奖励荣誉,以及不诚信、不守职业道德的行为,都会记录在案。以后还要和公安、银行、社会保障等部门合作,形成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联合征信系统。是否有犯罪前科,甚至是否有不还贷的记录,也会在信用报告里面反映出来。
今年保险代理人员换发从业证,都要提供个人信用报告。这意味,今后市民们在买保险时,也可以向代理人索要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30元一份,有效期半年。保险代理人可以自己查,获得保险代理人授权,市民也可以自己上网查。”
平安寿险南京公司的陈春莲从1998年就开始做保险,连续5年获得“IQA国际品质奖”,她说保险这个行当人员流动性大,部分不守规矩,甚至没有从业资格的人也在做保险,影响很坏。“现在有了信用报告这个东西,那些有不良记录的营销员,慢慢就做不下去了。那样市场会越来越规范,我们的业务也更加好做些。”
保险人员进入信用信息数据库,这只是第一步。张勇说,现在同时着手在做的行业包括大学生和公务员的信用系统建设。公司将从各高校归集大学生在校贷款、在校表现、遵守校纪法规等信用信息。今年上半年,我省大学生的信用数据库就能竣工。“到时候,大学生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信用报告去求职了。一个班上40个人都在简历上自封班长的事情就不大可能发生了。”今后,信用数据库中覆盖的人群将不断扩大。理论上讲,江苏7400万人的信用状况,都要进这个数据库。
信用报告将成为我们的“第二身份证”。不过,省信用办副主任程友华也指出,信用信息也不能随便查,查询和使用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机密,形成信用报告必须是个人和企业的自主行为,其他人查询需经过授权。
专家视点:信用体系建设要找准突破口 国内,上海的信用建设走在最前面。1999年7月,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它是大陆首家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专业资信机构,目前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超过7000份。记者专程赶往上海,采访了上海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会长、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国。
陈志国指出,目前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瓶颈。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法律问题。比如,什么人可以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怎么采集?披露信用报告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这些问题,都没有相应法律予以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另一个瓶颈是意识。国内的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企业有法律顾问、财务总监,但很少有风险管理总监。信用体系建设遭遇瓶颈,也与我们的社会化流程设计有关系。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也形成了信息孤岛。政府职能过于强化,第三方资信机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关于信用体系建设切入点,陈志国认为,第一位的是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求。他介绍说,在上海,随着上海房贷量的提高,信用卡数量的增大,信用报告查询量逐年上升。一家银行可以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交换其他所有银行的信息,这样既有了市场需求,银行也有了积极性。同时,诸如典当、个人信托、担保等机构也正逐渐成为银行以外的一种授信主体,征信产品在这些非银行领域的嵌入使用面也越来越广。
第二个切入点是与政府优惠政策配套。陈志国说,对政府财政支持的低息、免息、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信用服务机构要介入和参与。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免税和低税政策。信用服务机构就可以参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包括大学生助学贷款,政府的招投标,信用服务机构如果嵌入得好,就能成功。
第三个切入点适应正在变化的社会管理流程。比如人才招聘,信用体系就可以成为替代传统档案的支撑点之一。信用服务机构所提供的甄别、比对等服务还可以有效地成为审计、公证等组织工作流程的延伸和后续。我们现在与公证合作,将那些在公证中做过假的,直接链接到信用数据库。这样,原本成为“句号”的公证,就变成了“分号”或者“逗号”。另外,信用服务也可以与租赁、担保、典当等非金融有机结合起来,为其提供前置的信用审查。
“住五星级酒店,退房时你都得忍受这样的屈辱:等待4分钟,查完房后再离开!其实,酒店完全可以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解决这个问题。”陈志国最后用一个极为生动的生活实例,道出了信用的作用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未来空间。
资料链接 失信官司惊人 近日,在南京中院举行的“解决执行难与新闻舆论监督”座谈会上,公布了一项调研结果。调查数据表明,信用缺失引起的官司,已占到南京民商事案件的1/3。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其中,企业失信最为严重,占信用缺失案总数的77%。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