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努力构建“诚信、合作、发展、共赢”的新型银企关系,是大力推动“诚信山东”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有助于促进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诚信合作是银企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
第一,诚信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谐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已经渗透在金融领域的各个行业。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具体到银企之间,就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诚信有助于提高金融支持经济的能力。信用几乎是全部金融行为发生的前提。金融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交易主体具有偿债意愿和能力,并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信赖和评价。如果银企双方都在遵循诚信原则的前提下发生交易行为,必将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缩短审查周期,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中介的作用,增强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三,诚信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务经济的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般普遍匮乏资金而且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如果基于诚信的原则看待发展问题,进行机制、模式的创新,金融就能够尝试进入这些领域和环节,从而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诚信客户评选是促进银企诚信合作的有力举措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社会诚信链条中最敏感的部分和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银行业不仅要依靠自身的诚信去获益,更有赖于社会的诚信去生存,因此,银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行业力量,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大力扶持诚信客户,严格惩戒失信行为,积极主动地加强诚信的培育。2006年开始,山东省银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最佳信贷诚信客户”评选活动,就是银行业主动参与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全省经济、金融和谐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一,促进了银行与企业间的沟通了解。这次评选把信贷客户业务的稳定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作为重要条件,有助于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资信,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使银行信贷客户更多地了解了银行的信贷标准,有助于企业信贷需求的有效满足。
第二,推动了社会信用建设。按照市场标准表彰诚信客户、通报失信客户,把守信、失信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的稳健发展十分有益,也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强化了行业合作。这次评选,是银行业的一次整体联动,有力增强了全省银行业机构的整体观念和行业意识,是行业合作的又一成功范例。
三、深入构建诚信合作的新型银企关系
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银行企业间永恒的主题,银行业与广大信贷客户应按照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诚信合作。
第一,建立支持诚信、惩戒失信的正向激励机制。银行业应加大对诚信客户的支持力度,在资金、结算、利率等方面加大支持,努力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研究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使最佳信贷诚信客户能够享受到最佳的银行服务。对被认定具有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债务人和与债务人具有经济关联关系的客户,经过认定程序,应在行业内部发布警示,并可启动维权机制,实施联合制裁。
第二,把优化信贷结构与培养优质客户结合起来。银行业要正确处理好防范化解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把信贷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守诚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产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共同提高。银行业应注重在鼓励和优先发展的行业中培养和遴选优质客户,重点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改进和加强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银行的潜在客户群体。
第三,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各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不尽一致,评价方法还不尽科学完善,评价结果有时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甄别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也不利于形成对企业具有引导作用的信用标准。今后,要在进一步完善各自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第四,努力提升银行信用服务水平。金融产业是服务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银行业不断创新开发,向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方面的金融业务需求。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转变服务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快业务创新,增加金融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适应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企业应自觉成为合格的诚信市场主体。诚信是企业重要的品牌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合格市场主体的企业,应把诚信融入到经营理念中,与银行的合作中,必须尊重和把握银行的信贷标准,利用信贷标准改进和规范财务管理,努力实现融资需求与信贷标准的有效对接。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