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信用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每人都有几张甚至十几张信用卡,但是很多人都缺少信用意识,一次延期还款很可能让你的信用卡出现不良记录,而这些信用污点将一直存在,并且影响你的消费。
信用卡为什么如此轻易的就让我们“无信用”?这些信用污点是不是真的将会伴随终身?“污点记录”为何得来容易、消去难?中国之声就此连线资深媒体人王志安。
主持人: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信用记录应该是一个迟来的词汇,很多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产生了信用污点,你觉得现在银行的规定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怎样的警示?
王志安:我国的信用记录采集是从2004年开始的,此前全社会还没有这个意识,但是从2004年以后,每一笔信用卡贷款的还款情况,每一笔房贷的还款情况。包括给别人做担保的情况,都会被银行上交给中国银行的信息采集中心,这些采集中心是全国联网的。因此,实际上每一个人的信用记录,现在都是有一个帐号的,这个帐号在国外相当普遍,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信用记录看作自己的信用身份证,离开自己的信用身份证就寸步难行。
前些年,有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做了贷款,但是毕业之后就找不着人了。过去也没有相应的办法进行约束,现在有了信用记录之后,一个人的信用记录一旦被降为零级或者负级的话,将来就没有办法取得房贷。这对很多人来说,威慑非常之大。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实就是信用二字,因此信用记录的出现,也提醒每一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主持人:面对信用时代的到来,我们之前的认识和做法都要改变。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现在这种信用记录,有时并不是人们有意而为之,只是一次无意的延期还款等很细小的细节,就会让我们的信用记录受到影响,污点记录是得来容易消去难,你觉得国外的信用消费的制度对我们来说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王志安:我国现在关于信息采集方面没有专门管理条例或者法规,国外搞了很多年了,有专门完备的制度,有几点可以借鉴。
第一信用记录,尤其是不良信用记录的时限问题,一般在国外保留五到七年。对于信用记录来说,更重要的是看你最近一段时间的信用状况是如何的。五年前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还贷款,但是最近五年你的还款记录很好,就说你实际信用状况已经恢复了,这个首先是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
第二方面要区分不同的不良信用记录,有时是因为疏忽导致的。比如说现在的信用卡,如果某一个人没有做关联卡的扣款交易的话,有时因为忘了,或者信用卡年费没有交导致不良信用记录。因为疏忽没有还款,现在在信用记录里是一视同仁的,都会使你的信用等级下降非常多。在国外有的做了区分,由于疏忽或者金额非常小,几十块钱,他只是提示你注意或者提示银行注意,并不是把你看成完全没有信用的人。
第三个方面要有申诉机制,有的时候银行应该对你的某些行为进行善意提醒。如果这种行为不做的话,可能对你的信用记录产生影响,但是有些银行在现在做得不怎么好。一旦发生信用记录产生这样的后果,应该有投诉、申诉的机制。以上这三个方面,是信用记录未来发展过程中值得向国外借鉴的。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