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揭晓 

更新时间:2006-10-08 00:00:00
      2006年9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间“信用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5~2006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60.1分,与上一年度的60.2分基本持平。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近年不会有多大改观。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是从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等三项指标来进行测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本次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与上年度持平,其评价指数为60.5分;调查还显示,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中,政府官员排在首位。
  人际信用是依据于各种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信用形式,如依据血缘、亲缘、业缘等人际关系等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发生在特定的人际之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与人的交际开始转型,人与人的交际圈逐步扩大,人际信用也发生了变化。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人际信用指数比上年度有所下降,由上年度的66.3分下降到66.1分。
  企业信用可分为狭义企业信用和广义企业信用。狭义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广义的企业信用还包括企业是否遵守工商、税务、海关、劳动等部门的有关法规,履行商业合同,偿还或有负债等方面的情况。这里我们所说的企业信用是指广义的企业信用。调查显示,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的信用以及企业广告可信度较差。从总体上看,2005~2006年度企业信用指数比上年度略有下降,从53.7分下降到53.4分。
  本次调查结果采取了现场调查、读者调查表回收、新浪网网上调查、手机短信调查相结合四种方式,共有26728人参与,其中调查问卷回收6600多份,新浪网及手机短信调查23569人。调查区域涵盖东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北部。城镇地区采取的是多段随机抽样法,农村地区则采取整群抽样法。

两年度一级测评指标分数比较
一级测评指标
权重(%)
2005年度
2006年度
变化
政府公信力
40
60.5
60.5
持平
人际信用
30
66.3
66.1
下降
企业信用
30
53.7
53.4
下降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
60.2
60.1
下降

  信用小康三忧一喜
  一忧:官员信用危机
  本次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与上年度持平,其评价指数为60.5分。
  在《小康》和新浪网所进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职业群体”调查中,政府官员被选在第一位。这一回答在另两项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回答“您对当地政府官员的认可程度”时,有63.68%的受调查者回答是“很不信任”,回答“不太信任”的也达到了25%。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对于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您认为政府的位置是什么”时,65.14%回答认为是和开发商站在一起。
  经济学家盛洪曾引用周幽王的故事来阐述政府信用丧失的过程:当周幽王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即损害社会利益)时,是为了搏得褒姒嫣然一笑(即获得自己的利益);对于周天子,诸侯们无可奈何(即政府不好制约);结果是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即政府信用的丧失)。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信用的丧失,起源于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有专家分析认为,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不同,民间信用缺失的损失具有可选择性和可规避性。而政府一旦失信,百姓对政府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不再相信政府。再次,政府失信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因此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定者、执行者,是整个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因此,政府信用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二忧:大学毕业生信用堪忧
  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人际信用指数比上年度有所下降,由上年度的66.3分下降到66.1分。2006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信用问题尤其受到强烈关注。借了银行的钱不及时还贷、简历注水等一些不诚信行为,给一些刚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涂抹了一层暗灰色调。
  北京的何先生对《小康》讲述了他在招聘新人时所遇到的“趣事”:在招聘会上,他对一个应届生印象比较深刻,当时他简历上写着几乎计算机专业所有技能都熟练,谈吐尤其利索。后来在整理简历准备通知其面试时,何先生发现简历的一角打着一家著名猎头网站的LOGO,显然是直接打印了网上的简历。他按着简历的内容在那家网站上查了一下,结果发现除了名字改过以外,其它内容和另外一个人的网上简历完全一样。再去简历所标的毕业学校计算机系今年的毕业生名单中查询了投简历者的名字——显然查无此人。
  据说在美国举行的人才招聘活动,有不少工作岗位都有一条规定:近15年内没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何先生叹息说,咱们这里先不用说保证没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单那张简历已经是不诚信的记录。何先生认为,虽然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逼迫年轻人在简历造假的主因,但反映在就业人群中的不诚信问题实在太严重了。
  今年,助学贷款违约事件频频曝光。这与越来越多助学贷款还款到期有很大关系。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等原因,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
  2006年6月10日,263名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大学毕业生的“黑名单”,出现在河南省一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虽然这种曝光方式引起了不少争议,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就助学贷款将违约者诉诸法院,这样的形势显然不利于助学贷款的顺利发放,也深深影响了新一代大学毕业生的信用。
  三忧:企业欠账拖垮企业信用
  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企业信用指数比上年度略有下降,从53.7分下降到53.4分。本来就不及格的企业信用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由于企业相互拖欠现象严重,使得中国企业在行业中的信用缺失比较严重,并且导致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遇到阻碍。“中国现在有17万户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收上来,拖欠款占销售收入的38%,是利润总额的9倍,总额达1.5万亿元。”2006年5月,中环集团董事长何小明在“中国国际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发布会上表示。
  据何小明介绍,现在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违反经济秩序等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我国GDP的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每年财政收入的37%。
  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68%的企业因为信用问题曾遭受到损失,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拖欠款行为(达76%)。
  “不讲信用所付出的成本太低,一位企业家对《小康》无奈地表示,“不还你钱又怎样?对簿公堂,耗时耗力,我也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追账。”据了解,所谓“不还钱”共有三种情况即:因客观原因引起的“付款不能”、“无意偿还”(实质上就是商业诈骗)、偿还意愿的缺失。其中第三种情况占66%之高的比例,交易对方为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故意不还钱,这成为我国企业目前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态。
  新修订的《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认为,目前商业贿赂和诚信缺乏是《公司法》实施所面临的两大“毒瘤”。
  但他也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司制度实践只有20多年,比起发达国家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国更需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积淀公司理论和文化,并且渗透到企业家和公司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更多是反映在对企业产品广告的不信任,在回答“当地企业的广告的可信度”时,回答“很低”的占到了44.51%。
  以煽动、夸大为特点的电视购物从8月1日起遭到打击,国家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对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进行整顿,有统计显示,新规将使20%电视购物公司被淘汰。不过有消费者表示:“即使如此,力度仍然有限,其它的虚假广告会继续填充屏幕,最重要的是在广告播出之前予以严控,不让这类广告出笼。”
  业界认为,中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市场秩序的调整,进而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缺失所带来的危机。
  一喜:信用体系建设进展较快
  在本地贷款不还,跑到外地又去贷款,过去让银行头疼不已。从2006年以来,银行这种被动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因为他们手里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运行,它被银行视为公民的另外一张“身份证”,关乎个人信用的“身份证”。
  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这样解释个人征信系统:它是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采集、整理、保存个人的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个人征信系统宣布正式运行以后,不少商业银行都宣布,开始恢复信用贷款。“由于商业银行可以查到任何一个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拖欠贷款,所以能够辨别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这样他们觉得贷款就有了保障,”业界人士说。过去一段时间,不讲信用和恶意骗贷的事件屡有发生,无奈之下各家商业银行先后停止了信用贷款,只做抵押贷款。
  当前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正式运行半年,它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北京通州的一位宋先生贷款买了房子后,曾有两个月接连都是缴纳月付迟了一周,开始他还感觉滞纳金也只几块钱而已,并未放在心上,后来听说晚缴纳一天都会被记录下来,他不禁深感这套征信系统的严格。他对记者表示:“看来以后固定电话也必须按时缴纳,一天也耽误不得。”
  北京东城区市民李先生则已经领教了信用报告的厉害:“年初我的一个朋友买房贷款就被银行撅了一回,说他以前的一笔车贷信用不好,后来其它的银行都没搭理他,这个东西挺狠的。”
  公务员信用是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了一些举措来提升公务员的信用,例如重庆、南宁等城市开始了公务员信用档案的建设,上海市杨浦等区则在公务员在考核引入了个人信用报告产品,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助于公务员信用的提升。
  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自己的信用度,这正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需的根基之始。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如火如荼的今天,专家大都对我国信用制度的前景表示了乐观。
  网民评价信用度最好的5个职业群体
  选项  比例  票数
  1农民  63%   3462
  2军人  57.45%   3157
  3工人  50.92%   2798
  4科学家  49.19%   2703
  5农民工  45.33%   2491
  网民评价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
  选项  比例  票数
  1政府官员  75.36%   4141
  2房地产开发商  55.41%   3045
  3房地产中介人员  33.76%   1855
  4医生  31.57%   1735
  5保险从业人员  31.3%   1720
  (截至2006年9月15日,其有5495人参加投票)
 
  美国如何建立个人信用记录
  深圳著名报人辜晓进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了自己到美国之后如何建立信用记录:
  刚到美国,想开通手机。面对铺天盖地报纸广告上五花八门的手机优惠计划,我喜滋滋选择了AT&T公司的一种月费29.99美元、可免费在东部七八个州每月打650分钟、手机仅售20美元的计划,却被无情拒绝。
  试了其他几个公司也不行。人家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向你要信用卡。赶紧申请信用卡。Master、Visa、American Express等大信用卡公司逐一尝试,代理信用卡的多间银行和AT&T之类大公司的码头也相继拜过,竟又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我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我这个外国佬因为在美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诸如按期交纳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的交易等等。后来,在美国汇丰银行的帮助下,Master卡公司终于垂青我那一点点“信用”,恩准我一张Master卡。再后来,及至我临近归国,大概从某个渠道查明我果然是位有着良好记录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我联系过的和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我使用它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真令人感动,可惜我已不需要这些。
 
来源: 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