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的斯公司设立了职业道德监察官职位,专门负责协调、处理企业诚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及问题。万象集团的企业诚信建设工作直接由集团董事局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负责、管理和协调……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企联)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诚信状况调研报告称:我国企业诚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企业诚信建设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开展了我国企业诚信建设情况调查和对策研究。内容包括企业基本状况、诚信经营环境、失信现象及其原因、企业诚信建设、企业诚信需求以及对策建议等6大类20个问题。调查采取邮寄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513份。课题组还分别在北京、天津、浙江、山东、海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57家企业参与了专题座谈。
企业诚信建设成效初显
报告显示,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诚信经营已经突破了道德规范的范畴,转变成为新的管理职责,诚信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企业开始制定诚信建设目标,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在被调查企业中,97%的企业把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95%的企业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事项加以考虑,90%的被调查企业将诚信建设纳入企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中,88%的企业认为诚信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多数企业制定了诚信建设目标,或设立了诚信管理部门。在被调查企业中,75%的企业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主要方式有信用评级、建立档案、评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企业获得商业伙伴的信息渠道分布为: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占75%,通过行业协会的占69%,通过行业内企业交流获取信息的占66%,通过媒体的占53%,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占34%,通过其他渠道如信用评级、审计机构的占13%。
报告认为,企业职业道德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不断提高;企业重视管理创新,诚信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开拓企业诚信建设新领域,将信用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诚信建设外部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83%的被调查企业感觉到国家和地方诚信立法进程加快,63%的被调查企业对社会诚信法治环境较为满意。同时,我国信用服务市场不断发展,信用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全国各类资信调查机构大约有100家,信用评估机构近80家,信用担保机构2000多家,其他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达到500多家。
企业诚信建设问题多
本次调查的数据和企业实践表明,从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我国企业诚信建设虽然有了明显的进展,但企业诚信建设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经济领域中失信现象还比较突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等。在企业遇到的失信现象中,被拖欠款所困扰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0%,违约的占71%,侵权的占47%,虚假信息的占31%,假冒伪劣产品的占28%,质量欺诈的占13%。
近年来,我国由企业失信引发的重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由每年1~2起增加到每年4~5起。近期发生的典型事件就有:科龙电器挪用、占用股东资产案,广东健力宝挪用巨额资金案,欧典地板虚假宣传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事件等。同时,企业失信现象的出现在企业经营的多个环节。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制假案中,药品生产的采购、进厂、生产、出厂、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存在失信现象。
在信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调查显示,企业对我国商业信用市场环境评价不高,认为一般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7%,认为混乱的占25%,认为规范的占11%。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国现行的信用市场存在多头管理,各有关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对外不公开。资源割据限制了我国信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从问卷调查回收情况看,我国企业诚信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企业诚信管理的人员和资源相对匮乏,87%的被调查企业感到缺少专业的诚信管理人员。部分企业诚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得不到落实,诚信管理体系不能形成。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企业诚信总体水平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管理不完善,管理绩效较低,道德管理滞后。同时,目前我国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和应用,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
企业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企业积极参与,不断改善企业诚信经营外部环境,提高为企业诚信建设服务的水平,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推动建立企业诚信建设的新机制,引导更多企业“想诚信、会诚信、用诚信、促共信、不失信”,全面提高我国企业诚信建设水平。
背景链接
当前发生较为频繁的商业欺诈行为
所谓商业欺诈是指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中,通过虚构隐瞒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以及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欺骗单位和个人,骗取钱财和各种物质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当前发生较为频繁的商业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11种:
1.虚假违法广告。主要表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虚假信息、夸大宣传功效,误导欺骗消费者。
2.非法行医。主要表现: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和出租、承包科室以及无证行医、开黑诊所、利用医托欺骗患者、以普通药冒充特效药高价销售等行为。
3.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主要表现:商业零售企业虚构原价,虚构清仓、拆迁等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欺骗性有奖销售,在促销活动中销售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掺假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
4.商业零售企业超期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
5.服务业欺诈。主要表现: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对消费者销售不合格或质次价高的产品等行为。
6.加盟欺诈。主要表现:通过网络、广告的媒介,披露不完整、不规范或故意夸大投资回报的加盟信息,虚构或夸大特许经营品牌、骗取加盟费。
7.对外贸易领域中的欺诈。主要表现:对外贸易领域中各类以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资金,虚假出口、低报瞒报价格和低开虚开出口发票等违法行为。
8.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欺诈。主要表现: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领域中虚构项目、发布虚假广告和招商信息、无证经营以及超范围经营,欺骗劳务人员、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签订虚假合同以骗取钱财等。
9.商品房交易欺诈。主要表现:商品房销售中夸大宣传;预售房承诺与实际建筑不符,户型或配套设施缩水;一房多售或者销售已经抵押给银行的房子、手续不全的房子等。
10.网络欺诈。主要表现:网上购物付款以后不发货,或者寄款以后以批发、手续费、被查封等各种名义进一步套取钱财;以通过网络预测彩票中奖号码骗取钱财等。
11.虚假中奖欺诈。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虚假中奖信息,以邮寄费、代缴所得税等名义骗取钱财。
来源:在线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