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本次上海信用服务行业统计范围的为传统口径下从事资信评级、商业征信、个人征信和信用管理(含商账管理)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和非传统口径下主要包括从事互联网金融征信、商业保理、公共征信服务、大数据信用服务、公共征信服务和其他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共计565家。具体报告如下:
一、        总体增长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机构总营业收入约294.59亿元,较2015年258.26亿元增加了14%;从业人员达到122453人,较2015年的67271人增加了82.03%。
图1:近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总体增长情况


2016年业内机构平均营业收入为5214.1万元,平均从业人员约为217人,人均营业收入为24.06万元。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图2:近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平均变化情况



在全行业122453名从业人员中,根据学历划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有4143人,大学本科学历35013人,大专学历4210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1197人;根据从事信用服务业累计年限划分:从业年限五年以上的有40603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29945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39038人,一年以下的12867人。目前,行业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为49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074人,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的829人,无技术职称的120059人。从持有主要证书情况看,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资格的234人,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的为1061人,具有律师资格的341人,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证书的50人,持有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14人,持有国际注册信用分析师(CICA)证书的25人,具有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证书的235人,持有信用管理岗位培训证书的131人,持有注册咨询师培训证书的42人。
图3: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人员构成情况




2016年度,上海信用服务行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3%,大学本科学历占到29%,大专学历占到34%,体现了行业智力密集型的特征。2016年全行业具有各种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1.96%,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资格的占总数0.19%,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的占总数0.87%,具有律师资格的占总数的0.28%,具有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证书的占总数0.19%,持有信用管理岗位培训证书的占总数0.19%,持有注册咨询师培训证书的占总数的0.03%,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占行业人员总数的0.04%。
  2016年,业内具有三年以上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为7054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6%;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为156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8%。
三、业务分类统计情况
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营业收入总额中,业务分类统计情况如下表:
表1: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业务分类统计情况及比较表
| 
 分类名称  | 
 2014年营业收入 (万元)  | 
 2015年营业收入 (万元)  | 
 2016年营业收入 (万元)  | 
| 
 资信评级业务  | 
 82741.27  | 
 70239.8  | 
 99368.36  | 
| 
 商业征信(或称企业征信)业务  | 
 144426.1  | 
 238982.59  | 
 399418.5  | 
| 
 信用管理业务  | 
 35471.41  | 
 67858.86  | 
 129173.4  | 
| 
 商业保理业务  | 
 541055.1  | 
 333649  | 
 225400.47  | 
| 
 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  | 
 959877.75  | 
 1840110.72  | 
 2049020.21  | 
| 
 大数据信用服务  | 
 1715.5  | 
 8103.29  | 
 29497.92  | 
| 
 个人征信业务和其他业务  | 
 20010.07  | 
 23621.69  | 
 55573.23  | 
| 
 合计  | 
 1785297.2  | 
 2582565.95  | 
 2945940.49  | 
从各主要业务分类的营业收入来看,2016年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和商业征信业务占比最大,分别占行业总收入的69.6%和13.6%,其次是商业保理业务和信用管理业务分别占行业总收入的7.7%和4.4%,资信评级业务占行业总收入3.4%,个人征信业务、大数据信用服务业务和其他业务共占行业总收入0.3%。
图4:上海信用服务行业各业务分类收入比率

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大数据信用服务业务增长明显,比去年增长了264%,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增长了11%,信用管理业务增长90%,商业征信业务增长67%,个人征信和其他业务分别下降了30%和45%,资信评级业务和商业保理业务分别增长了41%和下降了32%。
图5: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主要业务的机构平均营业收入情况

四、机构分类统计情况
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主营业务为资信评级的有23家,从业人员1552人;主营业务为商业征信(或称企业征信)的有160家,从业人员10539人;主营业务为信用管理的有32家,从业人员3059人;主营业务为商业保理的有139家,从业人员1035人,主营业务为互联网金融征信服务的有189家,从业人员105147人,主营业务为大数据信用服务的有19家,从业人员979人,主营业务为个人征信和其他业务的有3家,从业人员142人。
图6:2016年上海信用服务行业机构分类比较情况


五、较大机构统计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信用服务机构2016年有187家,较2015年的172家增加了15家机构。187家中5家主营资信评级业务,40家主营商业征信(或称企业征信)业务,32家主营信用管理业务,31家主营商业保理业务,63家主营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1家主营个人征信业务,14家主营大数据业务,1家主营其他业务。
图7:行业较大机构情况

根据统计,这187家较大机构营业收入合计约293.66亿元,约占行业总营业收入的96.33%;从业人员合计为117800人,占行业总人数的95.16%;人均营业收入达到24.92万元。
近年来营业收入过千万的较大机构的营业收入、人员数量占行业总量的比重变化如下图:
图8:近年较大机构规模相对行业总量占比变化情况

图9:2016年营业收入超千万机构统计比较情况
 


六、营业收入变化比较
参加统计的565家机构中,除177家2016年未开展业务的机构之外,2016年营业收入相比2015年增长的有309家。收入增加的机构中8家主营为资信评级(占有同比数据的主营资信评级业务机构数的38.1%),53家主营为商业征信(占有同比数据的主营商业征信业务机构数的47% ),21家主营为信用管理(占有同比数据的主营信用管理业务机构数的65.62%),54家主营为商业保理(占有同比数据的主营商业保理业务机构数的50%),157家主营为互联网金融征信(占有同比数据的主营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机构数的100%),14家主营为大数据信用服务(占有同比数据的大数据信用服务机构数的100%),2家主营从事其他业务(占主营其他业务机构数的100%)。2016年营业收入相比2015年有所减少的信用服务机构有139家,其中有13家主营为资信评级,60家主营为商业征信,11家主营为信用管理,54家主营商业保理,1家主营为个人征信业务。
七、其他业务统计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业内机构出具企业信用报告(含资信评级报告和商业征信报告)约3905413份,资信评级主体评级对象贷款余额12988亿元,出具个人信用报告949000份。全年业内机构开展信用管理业务培训人次超过13088人,涉及的应收账款管理金额173.95亿元,互联网金融征信成交总金额940.31亿元,大数据信用服务入库记录总数756万条。